60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数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 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作者在美国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很丰富,几乎人生最美好的日子都燃烧在美国了。费正清,史华慈,这些大名鼎鼎的学者都是作者的恩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人在现代不多了。 有时间还是得多看看书,从书里面多看看这个世界。 抬起头来,没有什么过去...
评分我要推荐给贤文一本书,就是这本我在飞机上两个小时可以翻100页的《我的哈佛岁月》——当然出自名家之手,李欧梵是也。 不过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也不是整本书都那么有趣,如果时间无多,干脆只看第一部分“在哈佛求学的日子”便可;当然附录之中由李欧梵现任夫人李玉莹所撰的...
评分作者在美国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很丰富,几乎人生最美好的日子都燃烧在美国了。费正清,史华慈,这些大名鼎鼎的学者都是作者的恩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人在现代不多了。 有时间还是得多看看书,从书里面多看看这个世界。 抬起头来,没有什么过去...
评分这本书刚出版,我就在九久的主页上看到过,当时便感应到这本书值得一读,只是受困于高三学业,实在无暇顾及,时间一长竟也忘了。上个月生日那天吃饭时和老范闲聊中提起李欧梵便又想起了这本书,略感惭愧,差点错过了他。只是高三时渴望这本书带有点迁怒于中国教育的情绪,现在...
评分看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时,读了李欧梵的序言。序言是他为江苏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写的总序,涉及他在哈佛求学、教学的事,挺有意思的。也是通过序言,知道了他写过一本自传性质的书《我的哈佛岁月》,借来一看,手不释卷,读了两天。 哈佛大学,那是...
“A free spirit' 李话语旁支略多,坦白但狡猾,有点像他狐狸(以赛亚·柏林)的自居。引用赛义德《对等和悖论》作教学生涯注脚还是很真诚:“要他们(学生)向我实事求是地宣布独立然后各走自己的道路”(P133)
评分删掉了原版序言,差评。
评分看有关哈佛的逸闻轶事都是其次,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和收获是一种学习和读书方法,对学问的钻研方法以及学者的钻研精神。像作者提到的两位教授,以及他自己的读书和教书经历,让我们知道学问都是要下苦功得来的,但也是有方法可循。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就是这个。也引领我拓宽了阅读的眼界,准备搜罗些其他书来读。读读学者的书,论文,其实学学他们的思维、逻辑,也是一种有趣的事。自然,李教授可能也有点文人气质(他自己如此说),但是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看其文字语言,而且看其行为语言,我从未接触,所以不用评说。
评分精装再版
评分求学不易。要是一生能保持大学求学的态度,一定有所成。向在哈佛做中国学问的学者致敬,不管是华人还是外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