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晓波
出品人:蓝狮子
页数:26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11
价格:4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816244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吴晓波
  • 经济史
  • 经济
  • 历史
  • 经济历史
  • 经济学
  • 中国历史
  • 商业史
  • 历史
  • 经济
  • 改革
  • 中国
  • 典藏
  • 制度
  • 变迁
  • 治理
  • 智慧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提出了两个也许会引起争议的结论:

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

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

※内容简介※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作者简介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目录信息

导论 研究中国的方法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
第一讲 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
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第二讲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以农立国: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
军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
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
强国逻辑: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
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第三讲 汉武帝变法: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与后果
刘彻:大一统制度的集大成者
产业改革:铸钱、盐铁与酿酒
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
税收改革:告缗令与算缗令
变法造就第一个“半亿帝国”
变法的负面效应及争论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问”
第四讲 王莽变法: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
变法背景:世族经济威胁中央集权
改革三战场:财政、货币和土地
最惨烈的改革结果
刘秀对世族开战的失败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第五讲 世民治国:最盛的王朝与最小的政府
科举制以及世族势力的式微
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
关于专营政策的反复与争议
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刘晏变法:专营制度的归来
民间工商资本的五条出路
第六讲 王安石变法: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
“杯酒释兵权”的政策利弊
宽松与禁榷并举
士绅经济的定型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辩”
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改革标本”王安石
“世界时间”里的变法
第七讲 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恶质化
铁桶阵:对外闭关锁国
散沙术:对内男耕女织
城市化率的下滑
对“自转惯性”的预警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经济
被枪炮打破的“超稳定结构”
第八讲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第九讲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
四个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坏
空前强大的民营经济
地方自治的试验
被欢呼回来的独裁者
国民党的经济主张
挤压民间资本的五种办法
1945年之后的经济政策失误
第十讲 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
上海试验:计划经济的体系雏形
“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的建设模式
七年消灭私营经济
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文化大革命”:紊乱十年
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
第三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增量改革:由农民发动的工业化运动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权与非均衡战略
地方政府的角色:积极参与和冒险支持
“哪里是改革的主战场”
物价闯关:转折点上的“意外失利”
80年代:“一切改革都从违法开始”
第十二讲 改革开放(下):集权主义的回归
分税制: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1998年的“三驾马车”
国有企业的绝地复苏
“大国崛起”与朱氏逻辑
从铁本案到四万亿计划:第六次“国进民退”
发展与公平:2013年的双重困境
结语 回到历史的基本面
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两个永恒性的主题:分权与均富
三个最特殊的战场: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业
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这本书的最后,吴晓波老师提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这可能是一个保守的结论。 他说:“中国式改革在可见的未来,是一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制和中央集权体制之间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 这段话的每个词都很重要,“在可见的未来”,太久了咱们...  

评分

评分

在这本书的最后,吴晓波老师提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这可能是一个保守的结论。 他说:“中国式改革在可见的未来,是一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制和中央集权体制之间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 这段话的每个词都很重要,“在可见的未来”,太久了咱们...  

评分

自从今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改革的风雷就隐隐鼓动不已,“李克强经济学”的悄然风行一方面说明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另辟新路,也暗含了民间对于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以稳增长、促转型的热切期待。 这一代国人对于“经济改革”这个词可谓再熟悉不过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次...  

评分

改革连夜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文/巨流熊三木 上海正延续百年未遇之持续大热。我自傍晚拿到书,一口气读完后,却心思澄明,宁静安然——这不能不说就是好书的力量。 当天是很妖怪的一天。早上九点,新华社统发半个月前的王小石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并狠批公知...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列强入侵,帝国羸弱,如李鸿章所疾呼——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所以国家强大成为最强烈乃至唯一之全民共识。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超越日本,而且可能在未来的十多年内超过美国,不可谓不是一大强国矣。于是,在许多国民心中,新的问题已经油然而生:国家富强,与我何干?如果我的国家是全球第二或第一大经济体,可是,我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我的家园要被强拆,我的子女要喝毒奶粉,那么,强国的意义又在哪里?强国与利民本是相互依存的命题,当后者不至,前者自然暗淡。

评分

更了解现在的中国了

评分

2017.2.18 吴晓波是一个另类的史学家,读他的书从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阅感极似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的刻画一个个人物,又在不知觉之间转换更迭;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我们在研究各种股票商品的供需基本面之上,还要从历史的宏大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给出的“中国不会萧条,甚至能够保持增速 ”的惊人判断,源于他对中国历代执政者对于稳定的最大诉求的深刻认知。 吴晓波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所以他无法给出惊世骇俗的观点;但是他很聪明地扮演一个历史的整理者,让我们俗人摆脱了每日纷繁复杂新闻的干扰,舒舒服服地吸收这千百年来的波动与循环,天道与轮回,谢谢你!

评分

北洋时代是民营经济空前强大的时代,过去不曾有,近年也难在有

评分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列强入侵,帝国羸弱,如李鸿章所疾呼——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所以国家强大成为最强烈乃至唯一之全民共识。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超越日本,而且可能在未来的十多年内超过美国,不可谓不是一大强国矣。于是,在许多国民心中,新的问题已经油然而生:国家富强,与我何干?如果我的国家是全球第二或第一大经济体,可是,我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我的家园要被强拆,我的子女要喝毒奶粉,那么,强国的意义又在哪里?强国与利民本是相互依存的命题,当后者不至,前者自然暗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