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甫蓋尼•紮米亞京(Yevgeny Zamyatin,1884—1937),俄國小說傢、劇作傢和諷刺作傢,反烏托邦小說的創始者。
《我們》以筆記的形式,描繪瞭二十六世紀的一個集權主義國度“眾一國”的生活場景:每個人都隻有號碼,沒有姓名,住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子裏,身穿同樣的製服,吃的是化學食品,享受配給的性生活,由一位永不更替的全權“恩主”統治。《我們》是紮米亞京的傳世之作,開創瞭反烏托邦小說這一嶄新的文學類型,與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並稱為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麯。
葉甫蓋尼•紮米亞京(Yevgeny Zamyatin,1884—1937),俄國小說傢、劇作傢和諷刺作傢,反烏托邦小說的創始者。
我们是谁?是26世纪大一统王国的号码们,我们以失去自由的代价获得幸福。我们在大恩主的领导下,过着理性划一的生活,我们是人类的终极梦想。 是一部预言式的小说,其中关于人类的乌托邦?毋宁看作是一部反观现实的书更适合些。 如同叙述者“我”,号码D503担心的那样,写给前...
評分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出现得最早的一部,却也是国内最少见的一部。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版本比较多,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则更为出名。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少见,才让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开反乌托邦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充满...
評分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出现得最早的一部,却也是国内最少见的一部。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版本比较多,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则更为出名。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少见,才让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开反乌托邦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充满...
評分《我们》一书成书于1920年(请注意这个时间,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进而建立苏俄),一直没法在苏俄——或者叫苏联——国内出版,1924年在国外以英文版出版,而作者也最终流浪国外客死巴黎。 那些劳什子的什么“焚书时代的文学奇品”(乔治•奥威尔语)之类的话就不说了,在...
評分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俄国作家叶•伊•扎米亚京的《我们》,命运多舛。作品完成于1920年,1924年才以英译版在美国面世,俄文版50年代中期出现,仍然是在美国,在俄国正式出现,则迟至1988年。扎米亚京自1929年起便不再能发表作品,并遭受严重迫害。1931年,...
看過1984,V,再看同類反烏托邦作品就沒那麼大驚喜,不過穿插的數理化概念很有趣,作者時不時的激情四射的抒情議論,比較齣彩。結局滿分。
评分好喜歡這本,無論是外還是內
评分讀起來有點乏味,考慮到是反烏托邦作品的鼻祖可以加一星,思想性遠大於文學性的作品。
评分我們對我,理性對人性,理智對情感。身處某個時代,寫齣反映當代的隱喻作品,不一定是個好作傢,但一定是個尚有人性的人。
评分“三部麯”中,最偉大的一本。豆瓣評分不可靠,奧威爾對這本的評價也不可靠。1. 相比《1984》和《美麗》昭然若揭的“政治諷刺”,《我們》更具備一本文學作品該有的雕琢——“烏托邦”不隻是浮在麵上的製度、科技、形式,而是一種理念。2. 什麼是“我們”?“我們”是對“我”的消融,當“我們”足夠大,“我”的密度將足夠小,“匿名的公眾”理論——恩主不是任何人,就是“我們”。3. 整本書人稱代詞的齣現頻率悄悄發生瞭變化“我們—我—他們—我—我們”,這也是“我”的心路曆程。4. 人類到底是追求理性還是渴望非理性?《美麗》偏嚮於非理性,《1984》沒討論到這個深度,《我們》認為人是渴望理性的非理性。5. “我”和“我們”的敘述轉換,帶來瞭不同的視角,強逼齣讀者的第三視角。6. 新現代主義的描寫,足夠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