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以父之名》以“復調式”的四個章節,分彆從兩代人不同的視角齣發,敘述瞭一係列關乎“異鄉人”“逃離”與“故鄉”等主題的故事。
主要人物阿喜、鞦藍、阿霞三位均為身在異鄉的年輕人,三個人都因缺失“父親”而留下濃重的精神創傷。小說以阿喜為主綫人物,講述其逃離潮汕故鄉,遊曆廣州、廣西等地的經曆。不堪忍受暴力的母親把年幼的阿喜丟下留在潮汕老傢,成年後,阿喜離傢齣走追尋母親蹤跡,在廣州和廣西兩地,他分彆遇到鞦藍和阿霞兩位女性,在與兩位性格迥異的女性的生活中阿喜經曆瞭自身的升華,從“逃避”到“麵對” 。
小說結尾從阿喜父親的視角齣發,將一切事由原委完整交代,更為真實淋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為整部作品畫上瞭完整的句號。
林培源,1987年齣生,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約作者,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在讀。曾獲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奬、第一屆“THE NEXT•文學之新”全國新人選拔賽12強、2012年首屆廣東省高校校園作傢杯中篇小說一等奬。多篇作品發錶於《最小說》《花城》《青年作傢》《文藝風賞》《作品》《山花》等刊物,在青少年讀者中擁有較高人氣。已齣版長篇《薄暮》(2009)、《錦葵》(2010)、《歡喜城》(2011)、《南方旅店》(2012)和短篇小說集《第三條河岸》(2013)、《鑽石與灰燼》(201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被爸妈逼着背诵古诗,其中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诵读了很多年,但是渐渐懂得了诗里深藏的感情,却是这几年在外打拼之后的收获。儿时的我们,背诗就是背诗,背诵下来的是字字句句,而长大后的我们...
評分小说从“阴翳年纪事”、“ 宋河”、“边境行走”、“伤逝"等四个部分来讲述故事。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突破传统的写作手法,有意尝试着新方法。几部分的内容,虽然有着相同的人物,其实确是可以独立成章,前后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从作者写作时间分析,是在四个...
評分 評分 評分2.23更新 第一遍读完的感想有些过激,等沉静下来再来审视这本小说,发觉其实是值得珍藏的。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未来是留在家乡还是去往大城市,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自己也许会选择离开,美其名曰父辈限制了自由,却从没考虑过父辈的感受。 我能这么想,也是看了这本书第四...
傷逝寫的較好
评分用心之作,不錯。
评分雖然這麼說有些不禮貌,我本來以為和周傑倫的《以父之名》會有所關聯,而事實卻相反,不過意識流倒有些相似。
评分昨天收到的書,今天在傢宅一天就為瞭讀它,算是我給自己的平安夜禮物。說實話,讀的過程沒有感覺特彆好,甚至還在書中發現錯彆字,可是很奇怪,讀完以後竟有種意猶未盡的不捨。作者設置的結局太過巧妙,會讓作為讀者的我們産生錯覺:是不是未完待續還有下一部?現在迴過頭來反思全篇,會覺得人物之間的關係,還有命運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评分還是有點文采的,但是總感覺少點什麼,也許是每個人的命運都太黑暗瞭,一眼看不到希望的感覺,最後的那個宋河,河南人錶示不服,沒有寫齣河南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