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於梅舫
出品人:
页数:284
译者:
出版时间:2016-7-1
价格:CNY 5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9793015
丛书系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清史
  • 历史
  • 思想史
  • 中国学术史
  • 明清史
  • 汉宋之争
  • 於梅舫
  • 学海堂
  • 汉宋之学
  • 浙粤递嬗
  • 清代学术
  • 地方学派
  • 经学传承
  • 学术史
  • 岭南学派
  • 浙东学派
  • 经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宋分争是清代学术的结穴,也制约着民国学术的流变。本书以重新梳理清代汉宋关系为主旨,在尽量占据文献的基础上转变研究思路,将清季以来尤其是民国学人名著中广为流传的观点作为前贤见识,而非清学的本事;进而在整体的观照下,选取汉宋叙述形成的关键环节,即阮元——学海堂——陈澧的大事因缘,抛开成见,使条理人事关系与解读文献本意相辅相成,揭示史事、观念发生演化的历史进程,重现清中叶所谓汉宋分争的本相,寓解构于重构之中。

作者简介

於梅舫198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   先后求学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读书治学主张不分科目与时段,目前撰文则集中于清代经学史,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编撰《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书。

目录信息

绪 论/1
第一章 学海堂与江浙学术入粤/32
第一节 文笔考与桐城义法/33
一 文笔不分/34
二 《文选》正统/39
三 古文与时文/44
第二节 学海堂与经解之学/53
一 科考与学风/54
二 精舍与经解/61
三 江浙学术入粤/68
第二章 入粤江浙学人与汉宋叙述/78
第一节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名义/79
一 易学与汉学发端/81
二 求古与求是/88
三 确立惠栋汉学正统/96
第二节 《汉学商兑》与汉宋之争/105
一 发轫商兑/106
二 撰述因缘/112
三 首攻毛奇龄之旨趣/121
第三章 东塾之学与浙粤学术递嬗/129
第一节 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130
一 学海堂与小学入门/131
二 声韵贯穿训诂/136
三 小学与初学/145
四 小学与以浅持博/152
第二节 《科场议》与经解、经学之辨/158
一 论学与议政/159
二 割裂经义与学风/163
三 经学与心术/168
第三节 “四科说”与陈澧构筑新经学之抱负/175
一 四科论与兼存汉宋/176
二 以文学总会四科/183
三 惠、戴与假汉学/189
四 郑玄与真汉学/195
五 文在兹、道在兹/203
第四章 东塾之学的确立、反响与意义/213
第一节 东塾之学的两歧反应及不同立意/214
一 江浙门径与经史小学/215
二 大帅与大儒/219
三 兼采汉宋与摭拾相似/225
第二节 汉宋兼采的浙粤取径与宗尚/231
一 与吾江浙学者之言尤多不合/233
二 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238
三 尽观其深与徒据一二端之近似/243
征引文献/250
人名索引/268
后 记/27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 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钱穆和余英时等人的研究,影响尤为广泛。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一系列的经典文献、经典问题以及经典解释。今人在认识清学史的时候,通常都得...

评分

一 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钱穆和余英时等人的研究,影响尤为广泛。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一系列的经典文献、经典问题以及经典解释。今人在认识清学史的时候,通常都得...

评分

一 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钱穆和余英时等人的研究,影响尤为广泛。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一系列的经典文献、经典问题以及经典解释。今人在认识清学史的时候,通常都得...

评分

一 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钱穆和余英时等人的研究,影响尤为广泛。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一系列的经典文献、经典问题以及经典解释。今人在认识清学史的时候,通常都得...

评分

一 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钱穆和余英时等人的研究,影响尤为广泛。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一系列的经典文献、经典问题以及经典解释。今人在认识清学史的时候,通常都得...

用户评价

评分

p129与p175 大段重复 p10 叔本华当为Schopenhauer,书中少了一个r

评分

傅斯年所谓“以语言学的观点治史”,大抵如是。说到底还是求古重于求是,今典重于古典

评分

既以“浙粤递嬗”标题,地域因素的分析却不甚清晰;一书内容竟然有大篇幅重复,而且还在同一章(第四章第一节三、第二节三)!

评分

陈寅恪曾大赞杨树达用治史之法治经;此书作者则取径陈氏古典今典的文学研究法来治学术史,具体来说就是抛开人们对汉学宋学的固有认识(古典),找出清学本事(今典)来探讨汉宋之争,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而不是后人所建构出来的图景。因此,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所得也更加精细。

评分

於师乃真读书人也,《绪言》尤指示门径,内中文章散篇已读过不少,结集成书,则更可见其中之运思与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