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擺在美國眼前的有兩個問題:日本會不會投降?對日本能不能用對德國的辦法?
為瞭製定最後決策,美國政府動員瞭各方麵的專傢來研究日本,提供資料和意見,其中包括瞭本書作者、人類學傢本尼迪剋特。
美國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裏不可理喻的一些行為,恰是本尼迪剋特用來解析日本文化本質的範本。書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傢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菊與刀”的組閤,象徵瞭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
本尼迪剋特在二戰結束後寫成《菊與刀》。《菊與刀》共13章: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述日本人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一直到怎樣“自我訓練”(修養)和孩子怎樣受教育。全書夾敘夾議,拋開瞭對櫻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對傢庭關係、精神信仰進行白描式的對比,諸如美國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質、戰爭宣傳、傢族關係等的不同觀念。
《菊與刀》直接影響瞭美國對日政策,美國戰後對日政策的成功也證明瞭《菊與刀》對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從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熱潮也揭開瞭序幕。
【編輯推薦】
2016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傾情翻譯
影響全球70年的現代日本學鼻祖
二戰後美日國際關係史的關鍵文獻
1944年,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敗局已定。為瞭製定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大政方針,華盛頓委托本尼迪剋特對日本進行研究。這本研究報告經過增添以後,於1946年公開齣版,引起日本各界強烈震動和關注。
1951年《菊與刀》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齣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贊《菊與刀》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
1995年,《菊與刀》在日本加印101次。
1999年,日本一國銷量已超過230萬冊。
至今,《菊與刀》已被翻譯成30種語言,銷售逾3000萬冊。
【名人推薦】
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
——村上春樹
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尊為至美而剛柔相濟。……美國著名社會學傢本尼迪剋特所著的《菊與刀》,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最為深厚。她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領悟到瞭這種矛盾性。——三島由紀夫
讀過《菊與刀》的許多日本學者,至少我所知道的,無不交口稱贊它的資料豐富。《菊與刀》具有至今那麼多(外國人寫的有關日本的)書都沒有的新鮮感受和深刻尖銳的分析。我希望所有的日本人都要讀這本書。——日本著名學者 川島武宜
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傢,它是一個隱藏在“暖昧”錶象之下,無與倫比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傢。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裏,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成瞭奇特的“互補”。——新加坡前總理 李光耀
日本人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從中國、印度輸入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夠通通消化起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更把這個力量來做基礎,迎著歐力東侵的時代趨嚮,接受由西方傳來的科學文明造成現代的勢力。民族的數量,現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他,實在日本這一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嚮上心,都算是十分可敬。——戴季陶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齣生於美國紐約
著名文化人類學傢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曾任美國人類學學會主席
代錶作《菊與刀》被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曾被三島由紀夫盛贊為“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最為深厚”。
【譯者】
何晴
80後,齣生於蘇州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文化人類學博士在讀
已齣版作品:
《1294》
《為她準備的好軀殼》
《我走得很慢,但我從未停下來》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
評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評分 評分If one has to apply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any ethnic group,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plausibility, the choice cannot get any better than Japan.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lend so readily to stereotypes, that it almost feels like bullying to categorize th...
評分打個比喻,第一次去日本的感觸,可能類似於在80年代時,一個北方長大的人第一次去香港或者紐約時的感觸。。。 當然80年代是物質匱乏與經濟發達的衝擊,而現在是高速增長與井然有序的衝擊。。。
评分盡管如此 我還是對日本文化持有個人偏見
评分他們日本真變態啊
评分他們日本真變態啊
评分很棒的一本書!!!大傢都看看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