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之死

批评家之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德] 马丁·瓦尔泽
出品人:可以文化
页数:244
译者:黄燎宇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3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3951412
丛书系列:马丁·瓦尔泽作品
图书标签:
  • 马丁·瓦尔泽
  • 德国文学
  • 德国
  • 小说
  • 文学
  • 外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长篇小说
  • 批评家
  • 死亡
  • 文学
  • 思想
  • 社会
  • 权力
  • 言论
  • 自由
  • 反思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国《焦点周刊》评价说:“马丁•瓦尔泽这部针砭文坛内幕的讽刺作品写得妙语连珠,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瓦尔泽从未写过如此优秀、如此泼辣的篇章。”

*****

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

——李洱(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是除德国大主教之外,对德国人影响最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恋爱中的男人》等作品就体现出他为什么是德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确的刻画大师。

——邱华栋 (著名作家)

******

◇ 著名作家 莫言 李洱 邱华栋 倾情推荐

◇ 与君特•格拉斯齐名的德国文学大师,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得主

◇ 引发德国文艺界大震荡的争议之作,以文学的力量审视德国当代文坛

◇ “让一个被视为罪该万死的人死去,这才是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马丁•瓦尔泽

———————————————————————————————————

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因嫌疑重大而遭逮捕的作家汉斯·拉赫,不久前因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了威胁。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过程中先后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警察、作家、 学者、出版家等等。他与他们逐一进行交锋和对话。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泽,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7年生于德国博登湖畔瓦塞堡,是当代德语文坛中与西格弗里德•伦茨、君特•格拉斯等齐名的文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惊马奔逃》(1978)、《迸涌的流泉》(1998)、《批评家之死》(2002)、《恋爱中的男人》(2008)、《寻死的男人》(2016)等。他曾于1981年获毕希纳文学奖,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另外也曾获黑塞奖、席勒促进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品数度在德国引起强烈争议。

目录信息

译者序
第一部 涉案
第二部 招供
第三部 粉饰乾坤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她当时在练习第二首哀歌,但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演奏。我还告诉她我听见她如何堆砌密集的和弦,让声音的轻纱婆娑起舞。” 如果不是为了那个莫比乌斯环式的结尾,我认为《批评家之死》应该停在这一个镜头(或许可以通过电影实现)。马丁·瓦尔泽的文字有那样一种神奇的...  

评分

若不是为了消耗掉工会福利,我不会去看电影《通勤营救》。这的确是一部泛善可陈的好莱坞娱乐片,在我看来,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麦考利先生为寻找那只包和背包的人,在通勤车车厢里来回穿梭。他搭讪了一个盛气凌人的高盛公司高管。人家只看了麦考利先生一眼,就断言:“瞧你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战争过去了,但是战斗才刚刚开始。” ——《批评家之死》第二部第四章结尾 《批评家之死》是一本出版后其话题性和事件性超过对其文本价值讨论的书。在德国,大量媒体指控瓦尔泽的这本小说具有反犹倾向,甚至在图书正式上市前便大加鞭挞。对这种重点偏移的本质的揭示——或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有看译者序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逗得乐不可支,以“文穴”,高尚的“文穴”为生的批评家和作家,打起嘴仗来竟也和市井小民无甚分别,被郑重其事的作为绝交的理由竟然是鞋子里不为人知的增高垫!嘲讽无处不在,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对批评家的痛恨,还有作家文本被过度解读的现象。被认为杀了批评家后,作家的作品可能从来没有被这么多人以这么严谨的态度逐字逐句的读过,人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坐实他杀人的依据。至于序言,这本书的反犹倾向我是真没看出来,倒是译者提到的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之深刻更触动人,德国人主动背起了这个历史包袱,并且警惕着任何试图卸下这个包袱的行为

评分

没有看译者序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逗得乐不可支,以“文穴”,高尚的“文穴”为生的批评家和作家,打起嘴仗来竟也和市井小民无甚分别,被郑重其事的作为绝交的理由竟然是鞋子里不为人知的增高垫!嘲讽无处不在,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对批评家的痛恨,还有作家文本被过度解读的现象。被认为杀了批评家后,作家的作品可能从来没有被这么多人以这么严谨的态度逐字逐句的读过,人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坐实他杀人的依据。至于序言,这本书的反犹倾向我是真没看出来,倒是译者提到的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之深刻更触动人,德国人主动背起了这个历史包袱,并且警惕着任何试图卸下这个包袱的行为

评分

瓦尔泽显然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了创作之中。语言的重复性,以及像《惊马奔逃》那样莫比乌斯环的结构,都令人着迷不已。对死亡的戏谑在观点的交锋中激起尖锐哨音,将强权和沉默化解为噪响。一切都输给了语言的精确性:“她当时在练习第二首哀歌,但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演奏。”2018-034

评分

简单粗暴地剧透 就是以“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秘密生活+罗杰疑案”的配置描述了文坛暴政与荒谬现实

评分

翻译还不错,不影响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