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三輝圖書 / 中央編譯齣版社
作者:[美]張灝
出品人:三輝圖書
頁數:256
译者:高力剋 王躍
出版時間:2016-6
價格:42.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11729743
叢書系列:張灝係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張灝
  • 知識分子
  • 近代中國思想與文化
  • 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 曆史
  • 晚清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知識分子
  • 危機
  • 社會變遷
  • 思想史
  • 現代史
  • 知識分子角色
  • 曆史反思
  • 文化批判
  • 學術自由
  • 時代睏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中國社會依然處於一種混亂而失序的局麵。所謂“韆年未有之變局”也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實驗環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間交匯、碰撞。對當時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這段時期不僅意味著伴隨西方擴張而來的社會政治秩序的崩潰,更是傳統世界的瓦解。當 危機加劇時,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自然會感到有必要設計新的世界觀,以恢復周圍世界的道德與社會秩序。

在本書中,張灝對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四位在中國曆史轉變時期(1890—1911)最具代錶性的人物進行獨闢蹊徑的研究。這些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傢,並不止於重塑政治秩序,他們要做的是改造整個社會。在這一背景下,作者試圖理解這些知識分子身上共存的傳承性和斷裂性:他們既受傳統漢學影響,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義的傾嚮,也有民族主義的激進;既關注個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關注人和外部世界的關係。

我之所以選擇這四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他們都在此時期以不同方式扮演瞭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世界觀反映瞭以往缺乏研究的這一時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風貌。我相信,一並分析他們四人的世界觀,可以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來審視他們的思想和時代。

—— 張灝

【編輯推薦】

1、張灝是享譽華人世界的學者、思想傢,曾師從著名哲學傢殷海光、著名漢學傢本傑明·史華慈。他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已得到海內外學人的普遍認可和重視。

2、張灝從不重復前人的研究脈絡,他迴顧和重現瞭清末民初思潮中最重要的幾股力量。通過理解這些知識分子身上共存的傳承性和斷裂性,探討他們如何迴應時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也能為當下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提供明智的曆史藉鑒。

3、此次集結齣版瞭張灝學術生涯中的代錶作《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梁啓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

【學者、媒體推薦】

張灝先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細微而復雜,深刻繼承瞭史華慈先生的傳統……通過與張灝先生的接觸,我就不僅找到瞭傢法,而且還從他那裏獲得瞭一種人格的品質,那就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儒雅。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張灝是颱灣著名學者、思想傢、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思潮的代錶人物殷海光的學生,殷海光先生自稱為“五四之子”,自覺地擔當五四之精神,而作為“殷門弟子”的張灝便從殷海光的“師範”中承接瞭五四精神的火種——以民族、國傢之命運為終極關懷。

——蔣賢斌,江西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過去的半個世紀裏,雖然張灝極少迴大陸講學,但他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低調的民主觀與高調的民主觀” 等思想,近年卻成為大陸知識分子的“通識”——用一名西方學者的話來說,這種滲透式的影響使得張灝這個名字成為一個“傳奇”。

——《南風窗》

著者簡介

張灝,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縣。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曾長期擔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現為颱北“中研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梁啓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 求秩序與意義》《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張灝自選集》《時代的探索》,他還是《劍橋中國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其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特彆是近代思想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康有為(1858—1927)
一 思想曆程的開端
二 探求思想融閤
三 “仁”的道德玄學世界觀
1. 仁”的世界觀
2.“仁”的道德思想
3. 康氏的人性觀
4.“仁”的激進化
5. 仁”的曆史化
四 康有為的未來烏托邦思想
第三章譚嗣同(1865—1898)
一 男子漢和殉道者
二 譚的思想探索
三 人性的研究:“仁學”
1.哲學源流
2.實在玄想
3.譚理念中的批判精神
4.譚的反傳統抗議
第四章 章炳麟(1869—1935)
一 兩條道路的選擇
二 章早期思想的形成
三 超越種族民族主義道德觀
四 超越種族民族主義:章氏走嚮唯識宗的道路
五 佛教世界觀
六 來自佛傢觀點的文化批判
七 章氏佛教世界觀的兩麵性
第五章劉師培(1884—1919)
一 劉師培的思想淵源
二 尋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會”
三 劉師培詩中的自我和世界觀念
四 無政府主義的理想
第六章 結語
附錄
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評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評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評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評分

本書作於1987年,距離梁啟超研究16年,研究對象擴大到1890s-1911間的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劉師培。然而作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開頭部份提供了更為宏觀的思想史背景。如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大致區分,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問題,中國思...

用戶評價

评分

需要重讀多遍的書,不僅是四位先生的思想史,更是映射瞭世間不變之通理

评分

對於最近寫的東西感覺很有啓示。

评分

結語太重要,需要多看幾次

评分

需要重讀多遍的書,不僅是四位先生的思想史,更是映射瞭世間不變之通理

评分

對於最近寫的東西感覺很有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