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录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因为“80后”的特殊身份,该对话录还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三人谈”不追求统一的批评标准,相反,它在尽可能的限度上展示了一代人面对共同话题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作“80后学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杨庆祥,1980年9月生于安徽,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等著作。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人民文学》2011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理论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等。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黄平,1981年2月生于辽宁,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贾平凹小说论稿》等著作。曾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打开了一些真问题,也不乏洞见。
评分这样的时代,批评是“微暗的火”!颤颤巍巍,却予人光亮与警醒。谈“当代文学”的溯源与去向,谈当代文学的种种症候,最后书信里对“中国的别林斯基”的呼唤,见出批评家的担当。 文本细读切不可再掺杂某种主体先行了。任那些阅读和思考、写作的真正困难神使鬼差地滑门而过。 真的,去试一试,穿过这道“窄门”吧。 “以文学为志业”,说得多好。
评分最好的一篇是与书同名的那篇谈话,他们的视野和角度都令人赞叹。谈80后写作老是纠缠在郭敬明韩寒的经历和作品上,减一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反思和把握,挺有可读性的。
评分杨:我以为每个都有一个类似宗教式的生命区间,大概也就是十几岁到二十岁之间吧,文学与爱情应该是这个区间最赋有宗教意义的事情,我很幸运地享受到了这一宗教式的快乐和神秘。(23)
评分我们怎么样叙述世界取决于我们怎么样认识这个世界,代际交流与批评的意义或许在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