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大断裂》、《国家构建》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译者:郭华,牛津大学教育学硕士,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社会学博士。现旅居英国。在国内外媒体发表过一系列关于英国文化和教育的专栏文章,另译有福山作品《国家构建》。
福山以观察入微的笔触,逐一分析了美、法、德、意、日韩以及华人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详尽而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上的角色,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经济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由各种习俗、规则、道德义务以及其他各种习惯连缀在一起,塑造着社会。本书将会证明,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对于想了解经济而又能体会经济乃是大社会文化之一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1本书结构: 第一章 信任之理念 第二章 低信任社会:中国、法国、意大利南部 第三章 高信任社会:日本、德国 第四章 美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五章 信任的扩展 2基本背景: (1)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趋同(“历史终结”面相); (2)经济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 (3)文化...
评分 评分1本书结构: 第一章 信任之理念 第二章 低信任社会:中国、法国、意大利南部 第三章 高信任社会:日本、德国 第四章 美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五章 信任的扩展 2基本背景: (1)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趋同(“历史终结”面相); (2)经济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 (3)文化...
读完一直有疑惑,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所出现的大型电商平台与科技企业和诸如滴滴打车等现象,是否标志着现在随着全球化步伐和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的改善,中国的社会资本状况有所提升,亦或是信息通信手段革新了传播方式缔造了新的社会信任,增加了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呢?还是表明新的信息手段创造了新的信任权威载体,恰恰表明了中国的信任缺失?????????
评分和平常一样迷失在福山先生的无限拓展中……对大型企业的成因的论述 是不是过于简化了些 应该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例如国际外交政治之类的
评分福山这本书最大的启发是在经济学理性人的模型之外,需要加入社会文化的考量。信任是一种社会资产,它的累计需要世代的文化滋养。但福山观点的基石,即大型私营企业与社会信任度的高度关联,在书成之后20年的今日中国遭遇了挑战: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可与美国比肩,是否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信任与20年前截然不同?抑或是互联网文化在互联网创业这个局部圈层带来的变革? 更进一步的,技术与文化的交互作用究竟是如何发生,为何工业革命中落后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克服了福山所言的文化困境而后发居上?区块链会否对社会信任有更深层的改变?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这些问题让人深思,更让人期待。
评分围绕“社会资本”问题展开讨论,论证严谨、思路清晰,且材料非常丰富,不愧为大师之作。这类偏学术著作能够让人读下来且不枯燥甚是难得。
评分儒家思想怎样以文化的形式塑造以家族为单位的经济体,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着经济体的模式与运营成本,这些都很有趣。分析文化注定是困难重重且因无法量化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也是为何古典经济理论能获得大批追随者。即使福山很努力地论证了文化在经济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我也不愿相信理性人假设,阅读时还是在他通过[人无理性习惯的传承]推导出[文化存在,人类并不像经济学家描述的那般自私功利]这一步卡住了。无理性习惯为何不是潜意识功利的结果呢?服从某种文化的符号使个体在群体中得益,反之会受到惩罚,这是必然的。人性是否会趋利避害,而不单纯只是追随习惯,这是一个小小的疑问。很好奇的是,在信任被系统量化的如今,福山所述的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会逐渐弱化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