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Zhang Li(张鹂),美籍华人,人类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系主任、教授。1998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城市人类学、人口流动、中产阶级及其消费实践、后社会主义等。除本书 外,还曾出版著作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 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0年)
我知道“浙江村”的概念是源于项飙,对社会学/人类学有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那本《跨越边境的社区》,是非常有名的一本民族志。这本书前两年好像又出了新的增订本,配合前年冬天发生在北京的旧新闻,很多人应该也会想去翻出来读。 不过我也没有想到,我第一次读关于“浙江村...
评分上个世纪末,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取得支配性地位,但这个过程却是复杂的,并遍布着大量的细节与悲欢。作为一种历史的叙述,这些撼动人心的部分非常有可能被线性的宏大叙事所掩盖;不过,在人类学者的视域中,过程和细节就具有独一无二的张力,饱满而丰富,显现出巨大的阐...
评分2011年夏,我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赴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陈志明教授开设一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讨论课。开课伊始,陈教授特地从课程大纲中指出几本著作,叮嘱我们几个博士班的学生,“可以向人家学学如何写博士论文”,其中就有这本《城市里的陌生...
看完才发现译者是豆瓣的友邻~(๑•́ ₃ •̀๑)
评分一面是我们熟知的资本主义故事:纺织业起家,宗教和广泛的流通网络,小业主团体的关键角色。另一面是我们熟知的中国故事:官僚制,社会主义,城乡二元,驱逐外地人的首都,腐败。但是到现在我们也不完全明白两者如何在结合在一起,以及未来如何演变。本书深入挖掘了这种结合的很多方面。
评分二十年前的著作,迄今依然是博论写作的范本,编织理论与材料的叙述方式尤其值得学习。翻译流畅,指出一处小问题,王光英是刘少奇的妻舅而非姐夫。
评分跳沟失败,且无聊。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作者根本没懂
评分优秀,结构到论述都可圈可点,可读性、说服力俱佳。前半部还能想到《温州一家人》(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甚至联想到《佛罗里达乐园》)。尽管田野部分主要完成于96年,但第七、八章稍微置换一下,“浙江村”对应大兴等地,“温州人”对应“low端人口”,几乎可以用来解释17年冬天的事件。二十多年过去了,首都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治理的理由和逻辑居然一样一样的,控制手段确实是周期性的。只是当年上级ZF与基层ZF的内部分歧如今似乎也已统一,但今日更多了一些记录与发声的渠道。另外,对流动人口的驱逐与不久之后的下岗潮,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联想,清理动机除了作者提及的三个原因,也许还应加上一条“经济正在崩坏”。勘误:“岳清”应为“乐清”,P16最后一排 “湖南村”应为“河南村”,P160倒数第四排“她”应为“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