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40首诗歌、7封书信),一部分是友人针对他的创作的解析、回忆文章,而且,所有内容均只节选了与云南相关的这一段时间。十年前,作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前往藏族聚居的乡村,住下来,直至消失。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云南明永的日子,都是马骅生命中辉煌的顶点。作者带给我们鲜活的雪山印记,那个遥远的云南小山村跃然眼前。只是生命突然中断,他在万里之外朝拜云霞。
马骅,1972年生于天津,复旦大学国政系毕业,作家、业余剧团成员。2003年马骅远赴云南德钦明永村当志愿教师,2004年6月在返村途中随吉普车一同坠入澜沧江,遗有组诗《雪山短歌》。马骅生前写有小说、诗歌、评论等,并翻译了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英国诗人特德·修斯等 人的诗歌。
现代诗人汉民马骅进山了,复旦和北大两重光环下的才子,他饮着冰川水,沐着藏土人情,欣喜着自己由北上的尘嚣出逃后坚持义务支教而得到的灵魂净化,领着学生唱着歌,坐着巴士山间漂移,极目着奢侈的雪山图景。 但这一次,坠崖的小车载着他,在汹涌中激荡没了,曰:失踪。 马骅...
评分 评分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着雪山、桃树和紫罗兰的意向,感受着诗人对自由、寂寞、虚无、意义的体味…… 雪山短歌的诗都很美,最喜欢《山雨》,但每一篇都是值得翻来覆去反复品味的,不摘录了,只摘录下马骅给朋友的信和朋友回忆中一些戳中我的文字吧。 雪山来信: 一停电,到了晚上就无...
评分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着雪山、桃树和紫罗兰的意向,感受着诗人对自由、寂寞、虚无、意义的体味…… 雪山短歌的诗都很美,最喜欢《山雨》,但每一篇都是值得翻来覆去反复品味的,不摘录了,只摘录下马骅给朋友的信和朋友回忆中一些戳中我的文字吧。 雪山来信: 一停电,到了晚上就无...
评分这本里他的诗其实一般,好一点的也几乎是译自当地民歌(德钦弦子)。但他的经历很有意思,后大半几乎都是他的朋友们对他的追忆,一个诗人,浪子,组织各种活动,在红尘于穿梭,有一天忽然放下一切去了雪下脚下教小孩读书,他说年底可能还是要回来,但没想到永远葬在那个地方。他的随笔比诗更动人些,让人记忆最深的是他写车里孩子们的歌唱,他说自己“在锐利的歌声里浑身打颤”,“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廖伟棠写晚年宫泽贤治与明永期间的马骅的相似,说“他们俩的献身乡村教育都不只是一种善举或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同时竟都夹带着自身作为存在者的巨大矛盾与痛苦,如忏悔者修罗在春天中的痛苦,处处遭遇美的救赎,也处处遭遇死亡的引诱。”为他本人加一星。
评分马骅的诗有雪落的清澈,也有孤山的寂寂。他在梦里变作破烂的木门,被积雪和新月来回敲打;远方游人未醒,在虚无中冒雨赶路;他于变老之前远去,真正的诗人飞逝。
评分“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复旦毕业的他曾在德钦的明永村当支教老师,写下几十首关于雪山的诗歌,又在支教一年后,2004年因为一场车祸永远地葬身于澜沧江的江水之中。真正的诗人飞逝。
评分“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复旦毕业的他曾在德钦的明永村当支教老师,写下几十首关于雪山的诗歌,又在支教一年后,2004年因为一场车祸永远地葬身于澜沧江的江水之中。真正的诗人飞逝。
评分普天下风流才子,盖世界浪子班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