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40首诗歌、7封书信),一部分是友人针对他的创作的解析、回忆文章,而且,所有内容均只节选了与云南相关的这一段时间。十年前,作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前往藏族聚居的乡村,住下来,直至消失。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云南明永的日子,都是马骅生命中辉煌的顶点。作者带给我们鲜活的雪山印记,那个遥远的云南小山村跃然眼前。只是生命突然中断,他在万里之外朝拜云霞。
马骅,1972年生于天津,复旦大学国政系毕业,作家、业余剧团成员。2003年马骅远赴云南德钦明永村当志愿教师,2004年6月在返村途中随吉普车一同坠入澜沧江,遗有组诗《雪山短歌》。马骅生前写有小说、诗歌、评论等,并翻译了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英国诗人特德·修斯等 人的诗歌。
对于马骅这样的诗人,用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式的的方式来谈论其诗歌是不敬的,也仿佛是不切题的。就《雪山短歌》呈现的面貌而言,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纯净、素朴、神秘和天真。说其是萌芽状态的,是因为马骅似乎仍只徘徊于天真和神秘的边缘,而未像同时代诗...
评分马骅是喜欢喝酒的,据萧开愚说,他还喜欢到发廊里洗头。“天空会重新落下/准确地回到头顶”——那个自称麦克的人,想让杨过在十六年前就跳下绝情谷自杀,想在纯粹的荷尔蒙冲击中自毁身亡——却也陶醉于谎言,流行性感冒,庸俗的情话,酒后的浮肿——“我用舌尖抚摸你的牙齿,阅...
评分转载-微信公众号 刻痕 八十年代,国门开了个缝儿,风由缝儿吹进来,拂着年轻的头发。几乎所有年轻的心,都在用力蹦跳,滋生很多浪漫的幻想。这是八十年代,诗意的源头。 八十年的诗意是单纯的,浮夸的,带着崇高诉求的。当然没有世界是纯白的,只是灰得浅。浅灰的自由,浅灰的...
评分马骅自诩“盖世界浪子班头”,是关汉卿笔下的“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 早年的他生活在都市,且涉世既深且广,对很多人来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体面的现代人。这...
评分缘分使然,两年前在学校图书馆里想要选一本诗集想要在旅行途中读,对架子上里尔克顾城海子的名字敬畏又惶恐,一册薄薄的书脊上“雪山短歌”四个字跳进眼帘,于是成了我在现代诗领域第一次读完一个诗人生平作品的启蒙。 这个启蒙有些不同于正常的流程——不是已经完成建构与解释...
马骅的诗,没有语言的虚荣。何佳兴的设计很棒,尤其是内文排版。
评分这本里他的诗其实一般,好一点的也几乎是译自当地民歌(德钦弦子)。但他的经历很有意思,后大半几乎都是他的朋友们对他的追忆,一个诗人,浪子,组织各种活动,在红尘于穿梭,有一天忽然放下一切去了雪下脚下教小孩读书,他说年底可能还是要回来,但没想到永远葬在那个地方。他的随笔比诗更动人些,让人记忆最深的是他写车里孩子们的歌唱,他说自己“在锐利的歌声里浑身打颤”,“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廖伟棠写晚年宫泽贤治与明永期间的马骅的相似,说“他们俩的献身乡村教育都不只是一种善举或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同时竟都夹带着自身作为存在者的巨大矛盾与痛苦,如忏悔者修罗在春天中的痛苦,处处遭遇美的救赎,也处处遭遇死亡的引诱。”为他本人加一星。
评分真就是买来收藏,封面太白,书脊太紧,不太舍得翻。马骅也算我的诗歌启蒙,时隔多年看到第一首《春眠》的第一句”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像遇到老朋友。
评分洁净,素朴,真正的诗人。「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这样的场景多年前我在梦里经历过,但在梦里和梦外我都是一个小学生。圣经中的先知以利亚曾在山上用手遮住脸,不敢去直面上帝的荣光。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
评分那个只着绿色的红风衣少年,有人等你来。一遍一遍读纪德,指尖冰凉,荒凉而绝望。对着蒙尘的书桌发呆。然后你劈柴,浇菜地,吃饭。拉着你的手奔跑,互相窥探。像陡峭的山在寒冷干燥的空气里平静而不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