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一直以来就是马来西亚东部度假胜地沙巴的别称。这个称谓始自艾格尼斯·凯斯,也即她的自传式随笔《风下之乡》。 在这本书中,艾格尼斯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1930年代的南洋生活和土著逸事。
上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艾格尼斯·凯斯随夫远行,来到婆罗洲首府山打根,开始为期5年的生活。艾格尼斯的丈夫哈里当时担任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书中描述了他们在山打根的日常生活,以及跋涉丛林、在南洋诸岛探险的故事。
1939 年,《风下之乡》获美国《大西洋月刊》最佳非虚构类作品奖。
[美]艾格尼斯·凯斯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出生后不久随家人迁居加州好莱坞。青年时期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一度任职当时很具影响力的《旧金山观察报》。1934 年与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亨利·凯斯( 书中的哈里) 结婚,隧随夫远行,旅居当时的北婆罗洲首府山打根,生活写作。其主要作品为其自传体三部曲:《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 ),《万劫归来》(Three Came Home )(好莱坞 1950 年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以及《白人归来》(White Man Returns ),叙述了她所经历的“二战”前、“二战”期间以及其后在南洋的生活及感悟。
一个美国女人随夫远行,旅居北婆罗洲首府山打根,生活写作。本书记录了艾格尼丝·凯斯和丈夫在风下之乡、丛林、以及和土著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有趣惊险的事。 在还没看书之前,总以为土著是那些青面獠牙,哇哇大叫手里拿着长矛的人。通过艾格尼丝对其生活的记录,才知晓了,土著人...
评分喜欢到处旅游的人,几乎有一大半都知道马来西亚这个地方,其中,有一个叫沙巴的地方一直是情侣以及新婚夫妇向往的蜜月圣地。沙巴州位于婆罗洲的北端,美国女作家艾格尼斯•凯斯曾在这个地方住过一段时间,因此也写下了一本具有记实意义的地方笔记《风下之乡》。 ...
评分想要了解一个人,那就和他/她一起去旅行。 想要了解自己,也应该旅行。跟他人同行,可以看到自己未知的一面;跟自己同行,可以发现自己崭新的一面。 旅行和穿越一样、提供了一个机会,逼迫人抛开习以为常的身份,在接踵而来的危机中再次发现自己和他人。 当作者Agnes决定前往...
评分对于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我了解不深,但是身边很多人去东南亚旅游的话马来西亚肯定是其中一个选择,但是马来西亚到底有哪些风景,我们所能了解的也就只能是一些比较肤浅的旅游指南,对于当地的具体人文习俗等其实使知之甚少,有时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误会。我手上这本《风...
评分看完《万劫归来》才回头翻这本《风下之乡》,在关于小男孩那一章的结尾,冷不丁看到Agnes提到照片上那位远在故乡的女儿,感觉很是意外。毕竟,在《万劫归来》里,这位女儿丝毫不曾存在——没有出现在战俘营里的思念中,也没有出现在归国后码头上的欢迎人群中。 真实的情况是怎...
沙巴随笔
评分文字流畅,但感觉作者有一两章共情地似乎有点过于投入,以至于不知道是不是不经意间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当地人的视角。当然,一切书写都是建构,所以也不必过于苛求。总之,或许按顺序看三部曲比较好,先看Three came home再回头看这个,有点脱敏
评分非常少见的1920年代的关于马来西亚的记述,来自基本不带种族偏见的白人统治者和家属,在雨林中几十天的旅程简直是现代小众路线的前身。文字有种英美混合的幽默,不过遗憾的是因为圈子和身份的局限这并不是人类学田野笔记而更像是上流社会妇女的回忆。
评分1936-1951年间的北婆罗洲。渴望走近的沙巴往事中的一段珍贵纪念。
评分文风诙谐,译笔也相当契合地灵活轻盈,读来清新可喜,可一窥上世纪30年代沙巴的社会现状与人情风貌;文化冲突、种族沟壑并未刻意凸显,在善察人意的同理心和追求顺其自然的心态下,被化解于无形,欧洲白人的“优越性”在原住民眼里倒显出几分格格不入,但作者这种自嘲自黑大约也不免流露出文化自信;从外乡居家生活到丛林探险,从民间流传真假莫辨的“传说”到二战前夕敏感的政治空气,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泛着令人神往的金色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