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记》是作家阿城先生一九九二年旅居威尼斯三个月所写的日记,这本小书出版以来成为许多作家和读者爱不释卷、随口背诵的经典。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典藏版,收录作者摄影作品7幅和手绘插画3幅,为你呈现至美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小岛,以旅游来说,一个星期刚好,印象饱满细致。如果待过半个月,就会开始无聊,以致厌恶。我待了三个月,*后应该是痛恨。要想不痛恨,只有走到威尼斯的世俗生活里去。我开始买东西做饭。姜不好买,我就每天早起去码头看有没有人在卖姜,诸如此类。威尼斯人于是很快知道这个东方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个中国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能总是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高来高去,要交流世俗生活的质感。我希望在日记里充满这样的东西。”
——阿城
阿城
本名钟阿城,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杂家,文字手艺人。
钟阿城先生的这本《威尼斯日记》,是一种文化随笔与旅行日记的奇怪结合。这类文章要比正儿八经的游记好写,有所生发之处就顺势借题发挥(谈中药常识,谈犹太移民史,谈人种混合,谈达芬奇,谈友人往事),没有内容可写的时候可以用日记琐事填充(记球赛进程,记做菜吃饭,做麻...
评分连续看了一段时间的历史书,突然想看一些轻松的书。日前看了一本爱情游记,觉得不好。又翻出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才算是找对了一本既适合闲读,又很好的书。 这本书应该是阿城作为任务写的,他开篇就说:“这次呢,是要去威尼斯写上两个月。”可见,这是他应别人的邀...
评分看完了,兴趣盎然地。 其实就是阿城在威尼斯的blog。写写他在威尼斯干了什么,看了什么,去了什么其他地方。 既是去了旅游胜地,历史名城,免不了就有些游记的影子。加之作者又在意大利境内游历了不少地方,记游是免不了的。 游记,似乎很容易写。不就是写写自己的去了哪儿...
评分整本书还是序言最喜欢: “假如威尼斯的一条小巷是不通的,那么在巷口一定没有警告标志。你只管走进去好了,碰壁返回来的时候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气,因为威尼斯的每一条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秘,或者意料不到……遗憾的是有些小巷去过之后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应该为每一条小巷...
旅途中读这本实在惬意,阿城先生太有内味了!就是古韵,读的笔记小说都化进身体里了,写出来的文字浑然天成,用他自己的话,闲笔一置,文章就荡开了。
评分有趣,很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沙发和你聊天,聊威尼斯、聊扬州、聊中西文化,扯来扯去,也不在乎你是否跟上他的思路,他说痛快了就行。不过你肯定能记得这句“人生在世不妨多东张西望”。
评分2019.10.18 说是威尼斯日记,却总能讲出中国古代世俗的一些东西。第一次知道明朝以前的人喝茶是放姜和葱的。还介绍了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典故颇多,如五奴、左转、狐臭。还有李抖的《扬州画舫录》,清朝时期扬州的盐商真不是一般的“一掷千金”。“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
评分阿城是个有趣的人,他以威尼斯这么人杰地灵的地域为一空间,在这里深度旅游细细品味,每一日的感触即将意大利的文化与文学与威尼斯交融,也在其中品味出诸多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中孔孟老庄的精神真谛,甚至能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紧密相连,大作家就是满腹经纶,信手拈来,富有生趣。
评分书的末尾写:“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大约就是阿城写这本书的态度了吧。最喜欢的一篇:“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阿城的文字好看,或许就在于历经世事之后难得一见的孩子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