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于1985 年至1987 年间在台湾讲学的书稿结集,是其从史多年积累下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思考和心得,探讨的虽为中国史主题,着眼点却是世界史的大框架,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探讨中西文化迥异的核心所在,是许先生毕生对中国文化的思考精髓。
历史是一大串特定的时间,而不是一大串共通的现象,我们要将这特定的时间给予好的解释、清楚的叙述,这就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差异。
我从近代西欧的几种不同制度来看中国的长期演变,则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处于均势。其中的关键,一个是亲缘团体,一个是精耕细作,一个是文官制度。
——许倬云
【编辑推荐】
1、本书为许倬云先生的演讲集。在各篇演讲中,许先生用生动、质朴却深刻的话语论及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诸般领域内的特征,让人读来不觉艰涩沉重,同时收获颇多;
2、许先生提出了许多带有个人学术色彩的概念来总结、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比如“三原色”理论,这些观念对中国历史研究是有益的扩展、补充,也是读者重新切入中国历史以及许先生个人学术脉络的路径;
3、新版对旧版进行了勘误,在重要概念、译名和用词方面进行了重新编审,完整而准确地为读者传达许倬云先生的观点和思想;
4、新版全面精装升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许倬云 著名历史学家,1930 年生,祖籍江苏无锡。1953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 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先后执教于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西周史》《求古编》《万古江河》《说中国》《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
一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精耕细作,需要耕者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古代农民的形式主要是编户齐民,而不能如罗马一样大量的使用奴隶。因为精耕细作,导致作坊工业无法发展,导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导致中国文化的很多特质。 二是许倬云对历史决定...
评分一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精耕细作,需要耕者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古代农民的形式主要是编户齐民,而不能如罗马一样大量的使用奴隶。因为精耕细作,导致作坊工业无法发展,导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导致中国文化的很多特质。 二是许倬云对历史决定...
评分這是許老在台灣清華大學的兩次文史講座之後整理出版的一本書。前五章主寫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以人類結合的基本方式為開端,到與其他國家的古文明比較,其我國最有特點的親緣性和地緣性的人群結合,到精耕細作的農業制度,以及從西周萌芽的文官制度的發展,非常系統的講到了文...
评分全书60多处错误,有汉字,有标点,有英文单词;“繁体字联经版”哪里有错,“新星版”哪里就错。 例如: 第85页,“烦琐神学与科学配合在一起”,繁琐。 第114页,“Perspective on the First Millemiun”,Millenium。 第122页,“A Study in Cultrual”,Cultural。 第124页...
评分一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精耕细作,需要耕者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古代农民的形式主要是编户齐民,而不能如罗马一样大量的使用奴隶。因为精耕细作,导致作坊工业无法发展,导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导致中国文化的很多特质。 二是许倬云对历史决定...
可能是演讲集的缘故,观点的论述比较笼统。但其中仍有精彩点。作为消遣的小书还是相当值得一读
评分大部分观点在别处也可以看到,比如文官制度与水利农耕的论述,偶然闪过的几句话说得别样精彩,论雅思贝尔斯枢轴时代的背景虽然简单,但很中肯綮。
评分阅过即忘的发散内容,跟其他专著比起来差远了。
评分许倬云先生在台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讲座文稿合集,尽管很多观点在今天来看已经并不新鲜,但许先生讲述中的系统清晰和举重若轻,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本书最有价值的,是附录关于雅斯贝尔斯中轴时代的论述,把全书主题从畅论中国文化提升到中西文化比较分析,不可或缺。
评分不思考不足以有未来,思想解放方有时代进步。做不做决定本身亦是决定。顾历史至今,已然洪流中分子。历史的精神与个人气质密切关联。我思故我在,故有我存在之国,故有我存在之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