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写出的作品都还喜欢,无偏爱。读过我的作品的熟人,有人说他喜欢哪一两篇,不喜欢哪一两篇;另一个人的意见也许正好相反。他们问我自己的看法,我常常是笑而不答。
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
——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
——李 陀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
初中的时候开始读他,这本书当时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今天突然想起来,看着这熟悉的封面,又想起那个时候
评分 评分比起《邂逅集》,这本《晚饭花集》读起来感觉好很多。原因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前一本是汪先生早年的作品,有些文字很现在的行文习惯不同,我不太适应;也许是后一本,汪先生的文笔更加老道,让我在不经意间体会到它的美好;也许只是因为我在看前一本时,多数都是用碎片时间看的...
《云致秋行状》看完好感慨。“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评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人物看似随意的言谈举止富含深意,细细琢磨,又是一番风味。就如同汪老自评:在文风上 ,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 。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 。一味平淡 ,就会流于枯瘦 。枯瘦是衰老的迹象 。我还不太服老 。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 ,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 、古句 、拗句 ,甚至有点像是外国作家写出来的带洋味儿的句子 。
评分市井百态的人物素描,每一个你遇到过的人都可以是一段津津有味的、流水般的故事。
评分试看汪曾祺在这本集子里写了多少“职业”:更夫、地保、监工、桶匠、屠夫、渔夫、医生、鞋匠、瓦匠、教书的、唱戏的、卖茶的、卖艺的,甚至卖蚯蚓的、打捞尸体的……看他如何把这些平常乃至平庸的生活写出盎然生机,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金冬心》一篇,可谓臻于化境。
评分试看汪曾祺在这本集子里写了多少“职业”:更夫、地保、监工、桶匠、屠夫、渔夫、医生、鞋匠、瓦匠、教书的、唱戏的、卖茶的、卖艺的,甚至卖蚯蚓的、打捞尸体的……看他如何把这些平常乃至平庸的生活写出盎然生机,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金冬心》一篇,可谓臻于化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