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為切入點,通過發掘和探究這些文本內容的知識脈絡,重新審視中國科學思想的發展史,揭示文人以書麵文字記錄工藝技術的目的所在,這一做法在中國知識傳統中的角色及其影響。書中條分縷析地展開瞭宋應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層麵,逐一勾勒瞭那些促其將實踐知識轉化為書麵知識的諸多因素,闡發十七世紀中國學者們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時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全書提供瞭中國韆年學術曆史的概觀,闡釋瞭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擔當的角色。在作者看來,技術與工藝知識是中國古老文明史中一個組成部分,它曾經對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技術發展發揮瞭不可小覷的影響。
薛鳳(Dagmar Sch?fer),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和明清的知識文化、技術與政治的關係、科學技術思想發展中物質性與管理實踐所擔當的角色。已齣版的著作有《皇帝的絲衣:明代的官營絲織業》(德文版,1998)、《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與故宮博物院的學者閤編,中文版,2012)、《知識文化:中國曆史上的技術》(主編,英文版,2012)等以及論文多篇。
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考察和阅读意在将这部作品从后世戴有色眼镜的审视中拯救出来。清代编《授时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将《天工开物》视为实用的治国之术,不仅将原书序言等很多部分舍去,而且人为分为两个部分(类似《考工记》的技术部分,类似《农书》的农业部分)...
評分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考察和阅读意在将这部作品从后世戴有色眼镜的审视中拯救出来。清代编《授时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将《天工开物》视为实用的治国之术,不仅将原书序言等很多部分舍去,而且人为分为两个部分(类似《考工记》的技术部分,类似《农书》的农业部分)...
評分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考察和阅读意在将这部作品从后世戴有色眼镜的审视中拯救出来。清代编《授时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将《天工开物》视为实用的治国之术,不仅将原书序言等很多部分舍去,而且人为分为两个部分(类似《考工记》的技术部分,类似《农书》的农业部分)...
評分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考察和阅读意在将这部作品从后世戴有色眼镜的审视中拯救出来。清代编《授时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将《天工开物》视为实用的治国之术,不仅将原书序言等很多部分舍去,而且人为分为两个部分(类似《考工记》的技术部分,类似《农书》的农业部分)...
評分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考察和阅读意在将这部作品从后世戴有色眼镜的审视中拯救出来。清代编《授时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将《天工开物》视为实用的治国之术,不仅将原书序言等很多部分舍去,而且人为分为两个部分(类似《考工记》的技术部分,类似《农书》的农业部分)...
第二章關於天/地,理/氣,陰/陽的討論很不錯;好像在迴到世界的本源問題在探討,宋子將這種本源看作是“氣”,那麼這個“氣”意指什麼,反而作者也沒有解釋清楚。
评分讀瞭前三章,知道作者想要乾嘛。但過於痛苦的閱讀體驗使我不得不放棄繼續閱讀,作者寫東西邏輯不清晰,翻譯雪上加霜。有緣再見。
评分中國人注入物華天寶的德性、工巧業作的顯隱,或可一觀其究竟。第六章關注到“聲音”,是無聲之《天工開物》所未能呈現的部分,也體現瞭作者的獨到之處。
评分切入點小而視野大。薛的核心邏輯即生成知識是一種嵌入性實踐。宋應星通過圍繞以“氣”為核心的話語體係,利用聖王的修辭實踐,追問“物”如何齣現、“事”怎樣興起,緻力於瞭解知識的生成,以便對“如何能獲取知識”以及“知識應該是什麼”等問題有更深理解,由此證明道德問題是行為的嚮導,是理解和遵循“氣”的普遍性支配原則後産生的自然結果,“天”於是成為瞭一種現象,為理性模式(“氣”)所驅動,“人”的作用就在於開天物、成人事,所以在中國文化認同感的構建裏,實踐與理論同等顯要。
评分莫不如呼之“氣”開萬物更為妥當~以知識之社會代替物質之社會,是否太過於強調一元論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