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傢菲利普·津巴多主持瞭“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瞭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於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瞭徵募來的受試者,即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於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瞭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製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並結閤從該實驗到伊拉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為什麼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剋戰俘做齣虐囚的性遊戲?為什麼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為什麼上司隻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範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齣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裏,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本書入選人民日報文藝部與人民網讀書頻道共同組織評選的“2010年度最具影響力的10部書”。
·本書內容曾三度被拍成電影:《死亡試驗》(Das Experiment,2001)、《叛獄風雲》(The Experiment,2010)、《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2015)。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現為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榮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與 Richard Gerrig閤著)兩書總銷量已逾250萬本。津巴多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現任斯坦福大學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他編創瞭美國公共電視颱的獲奬節目《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並在片中擔任主持人。2004年,他應邀擔任伊拉剋阿布格萊布監獄美軍虐囚案的專傢證人。由於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來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傑齣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嚮他頒發瞭希爾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身成就奬。
金巴多教授为了了解一般人如何受到情境力量影响,于是在史丹佛大学规划了实验监狱的计画,征求自愿者扮演狱卒与囚犯两种角色,毛遂自荐者事前不知自己分配到何种角色,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性,金巴多加入了「逮捕行动」的流程,甚至让自愿者的家属信以为真。 这群受试者没有...
評分你我都站在悬崖的边上 这本书看完已经有几天了,但是一直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总结它,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所以没办法从专业的角度去给这本书定位,也没办法将500多页、50多万字的内容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我想写的,并不是这本书有多么的好,多么值得一看,虽然我愿意向任何一...
評分 評分今天的地铁报一口气登载了三则谋杀案,其一,医生因感情纠葛,利用专业知识杀害男友并分尸;其二:妻子不堪忍受长期家暴,买凶杀害丈夫;其三,不孝子伙同他人绑架杀害自己的父亲,以求取赎金。 在炎炎的夏日,猛然看见如此惊悚的三则新闻,好比半夜躲在被窝里看恐怖片...
善惡一綫之間,就是情景和係統的力量;我們可能是英雄,亦會是惡魔。因此要時刻保持警惕,自我省視,用過去現在和未來構建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角度去判斷行為的善惡。但是還是有疑惑:對艾希曼的判刑是否也應該考慮情景力量?大屠殺的領導者又是什麼原因塑成的?
评分翻譯得好差勁,所以看起來有點吃力,但書本身是好的,也讓我懂得,不要輕易judge彆人,我在同樣的情境下可能一樣壞(也或者更壞)
评分除瞭事例其他部分讀的昏昏欲睡。前麵感覺還挺好看的,後麵感覺囉嗦瞭
评分著名心理學實驗介紹,略枯燥。
评分除瞭事例其他部分讀的昏昏欲睡。前麵感覺還挺好看的,後麵感覺囉嗦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