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

教养的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朱迪斯·哈里斯
出品人:
页数:480
译者:张庆宗
出版时间:2015-9-1
价格:5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6990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心理学
  • 育儿
  • 儿童教育
  • 儿童研究
  • 成长
  • 亲子关系
  • 朱迪斯·哈里斯
  • 教养
  • 心理学
  • 儿童发展
  • 家庭教育
  • 成长
  • 亲子关系
  • 教育哲学
  • 行为科学
  • 认知发展
  • 社会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作者简介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 )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包括《基因或教养》以及这本《教养的迷思》。哈里斯是位独立的研究者,于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教养的迷思》自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回响。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版 序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第六章 人的本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第九章 文化传承
第十章 性别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我认为书中所说的并非“教养决定孩子”这一事实的反驳,而是先把“教养决定孩子”推到了“教养完全决定孩子”这个极端,而后在反驳说很多方面教养不能决定,以及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根本谈不到颠覆性。一个显然的证明是,书中的例子都是很普通的例子,心理学家以及非心理...  

评分

最大的启发,是让人注意到此前被忽略的同龄伙伴团体对儿童人格形成的不可忽略的影响。 不过,我对作者的结论不是非常100%认同,感觉作者有点矫妄过正了。 我直观的意见是,父母,兄弟姐妹,伙伴,同学,老师以及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在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最终形成的人格模式...  

评分

人类人格特征的形成,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 争辩性和攻击性的人格多半来自于先天遗传。 后天环境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儿童早期在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后,可能会很轻易的抛弃。儿童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  

评分

小时候没有看过什么书,长大些忙于除读书外的各种杂事,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培养起来,自生了宝宝之后,开始寻找教育宝宝的“科学”方法,各种的找育儿书来读,在读育儿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成长的过程,觉得自己曾经缺失的知识太多,开始大量的读书。 相比之前各种...  

用户评价

评分

教养假设把道德义务抬到父母难以承受的高度我同意、解读数据的时候可能存在因果倒置我也同意、心理学研究局限性还很大、人类很复杂我也同意,但是作者除了否认别人的研究,自己好像也没有建设性地做出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啊= =整本书充斥着一种迷之抬杠感。最搞笑的是这个作者还嘲其他学者的书冗长啰嗦,这本书可以算我目前看过废话最多的一本了。占据了最大篇幅的关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教养假设的研究者又没有否认过。能解放父母是件好事,也能帮助女性从家庭角色中脱离出来,但是基因决定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难道不是一个有点危险的结论吗?

评分

啰嗦而无甚新意,一篇论文就能说明白的东西而已

评分

2018-02-07:一本逻辑严谨的学术科普书,主题是群体社会化效应。主要观点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人格或性格)不起作用。现在普遍认为,基因和环境对孩子成长都有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等同于环境教育。但实际研究证据认为:环境中家庭教育没有想象的大,孩子的同辈群体(peer group)影响力更大,同辈群体是儿童塑造行为和改造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从作者的一篇论文发展起来,略失于繁琐。这一本着重于社会化问题,后一本着重于人格差异。

评分

我认为每一个沉浸在新教育理念中的父母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几年来我诚惶诚恐地活在“你怎样孩子就怎样”的威胁中,把孩子的任何不妥都归咎于自己,现在终于解脱了。用佛教的观点看,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业而来,不管你多爱他,多努力,对他这一期生命的业都是无能为力的。

评分

有些啰嗦。这是部芒格和平克都大力赞赏的心理学作品;挑战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大意是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只在家庭内起作用,孩子的社会人格成长主要还是靠家庭外的同龄人社交圈子。 还得读一遍。 现在更加迷惑了,作者的观点是家长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作用没那么大,拿口音来反驳真的是风马牛也,无数耳闻目睹和流传的《7up》《不平等的童年》都是说的阶级的固化性?和家庭对教养的巨大优势? 不由得怀疑起来!智者芒格和平克怎么也会如此糊涂呢,不能迷信权威啊,-2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