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為英國作傢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1932年發錶的反烏托邦作品。故事設定在公元2540年(書中的福特632年)的倫敦,描述瞭與當今社會迥異的“文明社會”的一係列科技,如人類試管培植、睡眠學習、心理操控等,刻畫瞭機械文明下的未來社會中,人性被機械剝奪殆盡,處於“幸福”狀態的人們以幾種種姓産生於工業化的育嬰房,接受種種安於現狀的教育,熱愛機械化的工作與生活方式。該小說影響巨大,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格蘭作傢,屬於著名的赫胥黎傢族。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傢、演化論支持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磯,在那裏生活到1963年去世。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於世,也齣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瞭社會道德、標準和理想的拷問人,有時候也是批評傢。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美麗新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是无比的悲哀。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认同这个可怕的乌托帮,我也无比坚定的相信我们的世界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身在世界上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电视节目的完全娱乐化,每一个人群都有麻醉自己的节目;所有的声音都告诉你,你应该满足于现在这样的...
評分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经典著作《重返美丽新世界》的结尾里,简要地描述了实施“关于自由的教育”的必要性。或许由于赫胥黎对未来持悲观看法,这一终章给人的感觉是:自由价值的失败不可避免,其捍卫者所能做的,仅仅是拖延失败的来临,以及以“平静的良心”(欧里庇得斯语)拒绝在...
評分这些天,痛苦一遍遍地翻腾。在放纵心灵和等待麻木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美丽新世界》。 那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救赎,但至少带来了安慰。 不想讨论它的反乌托邦涵义和显而易见的政治讽喻,我只知道老赫胥黎穿越74年的时光让我明白孤独和痛苦意味着激情未泯,灵魂仍然品尝得到渴望的...
評分 評分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经典著作《重返美丽新世界》的结尾里,简要地描述了实施“关于自由的教育”的必要性。或许由于赫胥黎对未来持悲观看法,这一终章给人的感觉是:自由价值的失败不可避免,其捍卫者所能做的,仅仅是拖延失败的来临,以及以“平静的良心”(欧里庇得斯语)拒绝在...
...But I don’t want comfort. I want God, 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I want goodness. I want sin.
评分...But I don’t want comfort. I want God, 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I want goodness. I want sin.
评分當野蠻人和控製官對話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我覺得控製官的想法比較有道理,尤其是關於宗教的部分...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歧視和階層固化會導緻效率的降低浪費瞭社會資源,所以在一個競爭的世界裏是終究會被淘汰的。但是不可否認書中的很多設定很有道理而且很有現實意義,讓你幾乎就覺得有一天說不定就會發展成這樣呢
评分“我們都生活在瓶子裏” 這句印象深刻點
评分人的思想和觀念一旦成形,就很難改變瞭,不管是文明還是野蠻,隻要是成為習慣的就會自認為是正常的對的。控製官和野蠻人的battle很有意思,自認為控製官的邏輯和思維更勝一籌,野蠻人對於自由的信仰更執著一些。作者厲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