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凡20篇,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其中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最为脍炙人口。
《论语译注(典藏版)》是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简体字本)的一个扩充版,增加了原来简体字本没有排而原来繁体字本有的《试论孔子》、导言、例言、《论语词典》等,使读者得见简体字本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全貌。同时在纸张材料和装帧方式上更考究,具有典藏价值。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
在这个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里,知人与被人知大概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知人与被人知的对立和统一,决定着家庭的融洽、人物命运的通达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存亡。文王与太公,刘备与孔明,是知与被知统一的正面教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是知与被知对立缺失...
评分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段话源自《论语•子罕》,朱熹《论语集注》和刘宝楠《论语正义》对此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尚存...
评分说一说本子比较及个人一点思考。“读论语必兼读注”,这是钱先生《新解》序里面的话。刚好手边有杨先生《译注》,朱夫子《集注》,钱先生《新解》。于是以《译注》为底本,参以另外两本,逐条翻过,所得如下: a.《译注》确实堪作为入门读本。一是其简略有判断。清人程树德有《...
评分再讀論語。一個時代的財富可以不斷積累,但是牠的智慧卻似乎始終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常數。如若不然,我們今天的智慧應該早已超越孔子,還看論語幹什麼。 靜下心來,不做預設,慢慢看下去,就覺得論語真是有大智慧。 我們這個時代的智慧到底在哪裡?還是如孔飛力所云:『語云明日...
评分参考了:http://hi.baidu.com/thunderoad/item/9da6a0367e1bdbfe97f88de3 一生推!! 语录如下: 八佾 第三 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周人以栗,曰使民战...
2017的第60本书,让它成为2017和2018的纽带吧。
评分读的过程中发现孔老夫子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虽然有一些跟现代社会相抵触的略显“迂腐”的言论,有许多话语在如今的我看来并不苟同,但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我的定义里,伟大的作品是能够流传百世(毋庸多言),在每一个时代都能给予人们以不同的感触,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到新鲜的事物。论语做到了。而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在其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其实有几条的翻译,我是持不同意见的,但是杨先生的译注十分完美的一点就是,他会把大多数有歧义的翻译列出来并标注出处,而不是只看一家之言,这一点对于我比较分析十分有帮助。总之,是一部受益终生常读常新的书啦
评分在图书馆借了本结实的,多半也是为了注音,入门首选,注释简明精准,但以今日眼光有些观点待商榷。
评分一直没完整读过,有点惭愧。粗略过了一遍,读得蛮开心的。喜怒哀乐都在里面,很多特别好玩的段落。恰恰论语证明,孔子不是圣人。读论语的意义更在于一窥中国文人的文化底蕴,不读论语很多古文是难以真正理解的。
评分本书伊始便明确提出定位于入门级别的读者。因此,在有争议的章句,以作者择取为准,虽便于理解,但确有商榷之处。作者自谦为入门水准,但读一遍、两遍、三遍的感触确实是不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