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
本书的一组文章主要是在讲“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目前只完成了三篇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这个观念来自福柯,所谓“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是说权力像水分子的毛...
评分最近一年里,台湾历史学者王汎森先生频频出现在大陆文化界、思想界的视野之中。他来大陆所做的几次学术演讲,以及接受《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等大陆主流文化媒体的深度访谈,在大陆的学术思想界人士中多次引发热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去年年底...
评分2016-10-24 说实话,像我这样多少算是读过一点书的人,也完全想不到明末清初的儒生,竟然发起了那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而且做得是那样的认真、严厉和决绝,一时士林风气为之大变。这是王汎森《权力的毛细血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告诉我的(详见书...
评分【原载2016年3月27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此处更正了原刊的一处讹误】 2013年,王汎森院士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一书初版于台湾,「第一版在几个月内便销售一空」,随即发行修订本。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简体本,不仅厘正了原版的若干文句错...
评分最核心的两篇是毛细管和禁书复出。清初具有较强专制性权力的传统王朝,为了维护满人统治的合法性,依靠责成胥吏和挨户清查书籍的方式,在士人阶层以致乡间老农之间都制造了恐怖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文人和书商等都采取了自我禁闭和退缩的趋势。在涟漪效应的作用下,很多敏感边缘的书籍都消失了。但是专制性权力的局限在于,它无法打破宗族和个别人的机会主义(复本抄本)。在这种专制性权力退缩之后,很多消失多年的禁书又再次出现。而其中关于种族主义和顾子类近代思想的文章,则成为了辛亥革命之前汉人借古讽今凝聚力量的思想宝库。
评分王汎森先生的代表作,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在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从容而详尽地讲述从明到清中国士人思想、学术与心态的转变历程,进而给出明末诸多现代性因素在清代不能沿承的合理解释。全书十二章,以跟书名同名的第八章最为精彩,读史思今,不胜唏嘘。
评分之前曾读联经2013年版,大陆版是据联经2014年版,听说仅作常规编辑加工,改改错别字、标点之类。读来还是极受启发。虽是“思想史”,其实思想者无不与现实有关,书中所论种种思想变迁,说到底均是对社会及政治现实的反应。思想从来都有待阐释和重新阐释
评分繁体本早就看过,新出的简体版收了一本
评分读书最好别期望过高,否则必有失望之感。诚然,本书是很优秀的著作,尤其是关于清代文字狱下的自我审查的精彩描述,值得称道。 “皇权不下县”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命题。实际上,我觉得本书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论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权力的运作可能不仅仅依赖帝国的官僚体制,也同时存在于民众和文化精英的自我压制之中。而这需要我们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界定权力,考究知识与权力(参见福柯) 如果同时照读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私以为本书可能忽视了士大夫精英在清廷的行动中,积极迎合的这一面,我更倾向于认为清代的文化窒息是合谋,而非单方面规训与自我规训的产物。但这种合谋也并非阴谋,而是一种归宿。 于斯世读,更有感喟。是为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