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
来不及看全书的,也应该把序论好好读一读,每篇文章都已经做出有关其思路的简要概括。 清初以來逐漸形成四股力量的齊旋, 一股是晚明以來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生活邏輯、城市化、商業化,逸樂、流動、以及日漸複雜化的生活型態; 一股是道德正統主義的力量,這股思想是認為即使當...
评分1.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如序论所言。前半部分讲清初儒学发展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抗。清初的学者基于明季之变和清初的身份的重新认定, 需要找到一个解释和一条道路来调整自己。这一部分写的很有新意(因我偏好儒学史), 清初的人物听过不少, 但是王汎森先生将历史...
评分清代中期的管同(1780-1831)曾指出明清风俗之异。他说明代时大臣专权,而清朝即使是大学士和地方督抚也不过是奉命行事;明代时言官竞相言事,而清朝的御史们都可有可无;明代时的读书人讲学结社的甚多,清朝则完全见不到这样的事例;明代的士大夫能够主持清议,清朝则在科...
评分1983年,严耕望提出了“史学四大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成为定论。这个提法认为,陈垣、吕思勉、陈寅恪和钱穆,代表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出生于天翻地覆的19世纪末,既有旧学功底,又受新潮熏沐,各自卓然成家。但今天回头再看,除了钱穆以外,其他人门下,似乎都...
评分2016-10-24 说实话,像我这样多少算是读过一点书的人,也完全想不到明末清初的儒生,竟然发起了那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而且做得是那样的认真、严厉和决绝,一时士林风气为之大变。这是王汎森《权力的毛细血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告诉我的(详见书...
一种好的论文集在于其前后一以贯之的思考,本书就是这样。这也可以看出王氏在思考问题时的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比起说是思想史,本书的社会史视野更使得其在处理观念的流布传播和与社会结构组织的活动时显得十分鲜活游刃有余。不论是其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十分道地(这一部分很令人激动地地方在于王虽然自身西学素养极强但是他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对自己的这一能力几乎悬置),而且在他考察互动之时他的“历史学想象力”和临场感也非常强。如果说什么是“吃透”大概就应当如是。再有就是对于福柯的权力理论的理解,王也堪称透辟,自我审查、权力弥散这些福柯的思考,在王的明清中国叙述中实现了完全的在地化。福柯理论中对于“显性权力”的探讨在王著中也有补足,比如对于《大义觉迷录》的讨论,在明清中国隐形权力和显性权力从不是对立截然的,而是并存。
评分王汎森先生的代表作,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在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从容而详尽地讲述从明到清中国士人思想、学术与心态的转变历程,进而给出明末诸多现代性因素在清代不能沿承的合理解释。全书十二章,以跟书名同名的第八章最为精彩,读史思今,不胜唏嘘。
评分皇皇巨著,翻完就一个感觉,累!学力衰退明显,半数的文章已经读不出精髓了,加之王先生的文字也愈发高深,跟自己原本的期望真是相去甚远.言不必多,在精…窃以为此书当居今年不必买书目首位…
评分冲着标题文章去看的,但真正让人留下印象的是前面几篇谈(吐槽)阳明心学的文章。阳明说“心即理”,本心就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尺度,所以满街皆圣人。这个话让人听得十分入耳,但问题是,狂病之人如何自医其狂呢?“心即理”的负面后果就是,人不但不能通过“自律”成圣,反而自以为成圣。如此,社会批评亦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但凡做一点这样的批评,就要被人如此狙击:你自己呢?
评分《明夷待访录》一篇就能再发挥10万字,其他篇章大都如是,结果感觉都戛然、悄然、安然而止了(大白话就是,竟然就没下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