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
来不及看全书的,也应该把序论好好读一读,每篇文章都已经做出有关其思路的简要概括。 清初以來逐漸形成四股力量的齊旋, 一股是晚明以來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生活邏輯、城市化、商業化,逸樂、流動、以及日漸複雜化的生活型態; 一股是道德正統主義的力量,這股思想是認為即使當...
评分1.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如序论所言。前半部分讲清初儒学发展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抗。清初的学者基于明季之变和清初的身份的重新认定, 需要找到一个解释和一条道路来调整自己。这一部分写的很有新意(因我偏好儒学史), 清初的人物听过不少, 但是王汎森先生将历史...
评分《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汎森对于权力这一“微观力学”进行探讨时视野呈现的立体性。他的关注点不仅是从上至下的,也就是从“控制策略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这是一种更常见的分析策略,以权力的施用者为主体,分析其运作话语的路径——同时,他的观察也是...
评分最近一年里,台湾历史学者王汎森先生频频出现在大陆文化界、思想界的视野之中。他来大陆所做的几次学术演讲,以及接受《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等大陆主流文化媒体的深度访谈,在大陆的学术思想界人士中多次引发热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去年年底...
评分冲着标题文章去看的,但真正让人留下印象的是前面几篇谈(吐槽)阳明心学的文章。阳明说“心即理”,本心就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尺度,所以满街皆圣人。这个话让人听得十分入耳,但问题是,狂病之人如何自医其狂呢?“心即理”的负面后果就是,人不但不能通过“自律”成圣,反而自以为成圣。如此,社会批评亦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但凡做一点这样的批评,就要被人如此狙击:你自己呢?
评分王汎森先生的代表作,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在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从容而详尽地讲述从明到清中国士人思想、学术与心态的转变历程,进而给出明末诸多现代性因素在清代不能沿承的合理解释。全书十二章,以跟书名同名的第八章最为精彩,读史思今,不胜唏嘘。
评分对清前期知识精英社会面貌的分析,不仅是思想史,更是社会史。当之无愧的神作。第八章同名章节最为精彩,当代人读之必有同感。唯一值得吐槽之处是书名:“毛细管”不是“毛细血管”,“毛细管作用”所指的是毛细管在插入液体后液体因表面张力而吸入管内、形成液柱的过程,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评分之前曾读联经2013年版,大陆版是据联经2014年版,听说仅作常规编辑加工,改改错别字、标点之类。读来还是极受启发。虽是“思想史”,其实思想者无不与现实有关,书中所论种种思想变迁,说到底均是对社会及政治现实的反应。思想从来都有待阐释和重新阐释
评分字字如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