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阿图•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
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我们只为“生”做好了准备,但没为“死”做准备。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时不可...
评分最近几年常看关于死亡的书,不断磨砺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客观地讲,本书是符合我读之前的预期的,应该讲的都讲到了,要知道这个标准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要算是高的了。 首先,我对书名的翻译有不同看法。作者在本书最后一部分译者后记的倒数第二段也提到这个问题。Being Mortal直...
评分在讨论医疗保障和照护体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通常面对着十分相似的现况,例如: 人类普遍寿命增长,老龄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大家庭解体,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人生的最后阶段需要更多依靠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帮...
评分既然有老人要送别,有父母要度晚年,有青春要逝去,我想我需要了解老和死。既然说过“你好”,我想我也需要学会说“再见”。 I 我们终要渡过死亡的冷河 【……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
打算在40岁、50岁、60岁的时候分别再读一次。人终有一死,如何舒服体面的离开以及如何正视身边人的离开是一门值得提前掌握的学问 #书荐
评分对于衰老和死亡这个话题,传统的中国文化一般是禁忌的。如同父母对我的教育,死亡和性,同等禁忌。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个体总是忽略生命的重要性的原因。作为一个有幸学药出身的人来说,科学开放的态度是我所推崇的,我不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确实能够引发我深刻的思考。对于为我一直坚持付出的父母,已经到来的衰老,还有我和他们,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是: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因为在我怀孕生子的近乎一年的时间里,我确实体会到: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 的感受。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交谈,并且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一个故事,过程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也仍然要去关注结局。一个故事,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评分“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无论什么时候…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一晚上看完此书,全五星好评。远不止是一个医学课题的探讨,引发非常多的思考。要写个读后感。
评分打算在40岁、50岁、60岁的时候分别再读一次。人终有一死,如何舒服体面的离开以及如何正视身边人的离开是一门值得提前掌握的学问 #书荐
评分记忆中,从来不曾在半夜因为看书而流泪。「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大医不仅治未病,而且需要帮助人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有勇气做出选择,追求对自己有价值的幸福。能在这个年纪看到这本书,而不是更晚,觉得老天对我也是眷顾的。一年过去了,终于找到第一本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