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阿图•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
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Being Mortal》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问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衰老、自己的死亡?作为后辈,又该如何面对和妥善照顾自己的长辈?能把这样的问题写出深度,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Atul Gawande本身是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又是著名撰稿人。他之前写...
评分虽然标题很老土,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的确如此。社交网络上经常流传各种书单,什么人生必看50本之类,每每看到我都嗤之以鼻。我以前并不觉得有什么书是必须每个人都读的,不觉得有什么书是人生必读的。但是,这本《最好的告别》是我目前二十六岁人生里遇到的书里面,我觉得的...
评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父亲中风死在了家里。 那朋友在国外,父亲独居,被发现去世的时候,业已死亡好几天,身体都腐烂了。 苍蝇围着他,没人敢去收尸,甚至旁系亲属也不敢。 邻居嫌恶心,报了警。 朋友听到这消息,懵了。 只记得离开时和父亲还大吵了一架,为了彼此的消费观。 ...
评分最近几年常看关于死亡的书,不断磨砺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客观地讲,本书是符合我读之前的预期的,应该讲的都讲到了,要知道这个标准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要算是高的了。 首先,我对书名的翻译有不同看法。作者在本书最后一部分译者后记的倒数第二段也提到这个问题。Being Mortal直...
评分现代医学常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需要明白,有时候相比于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推荐。
评分整个一个鼓吹善终医疗及姑息疗法的精致宣传册。不过还是对在死亡面前医学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提出了很好的思考。
评分太拖沓了,没看完。五千字可以说完的事,写了一本书。
评分我没有办法不给五星的一本书,虽然它让我整整伤感了3天。我一次次想起她的离去,欲哭无泪。不是所有的救治和坚持都是终极意义,有的时候,让人体面地离开胜过无谓而痛苦的坚持;保持人最后的尊严和情感,也许比保证最后的安全更重要。不能仅因为死亡的临近而忘记人生本身的诉求,死是生的一部分,没有衰弱和退化的体验终究是不彻底。我们喜悦迎接新生,然后安详地送走同一个生命,太多人忙着和生活握手言和,却这么执意地用自己生而为人应当拥有的一切去逃离死亡,究竟是为什么。
评分我没有办法不给五星的一本书,虽然它让我整整伤感了3天。我一次次想起她的离去,欲哭无泪。不是所有的救治和坚持都是终极意义,有的时候,让人体面地离开胜过无谓而痛苦的坚持;保持人最后的尊严和情感,也许比保证最后的安全更重要。不能仅因为死亡的临近而忘记人生本身的诉求,死是生的一部分,没有衰弱和退化的体验终究是不彻底。我们喜悦迎接新生,然后安详地送走同一个生命,太多人忙着和生活握手言和,却这么执意地用自己生而为人应当拥有的一切去逃离死亡,究竟是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