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湖南所産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傢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啓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牽動瞭中國近代史的走嚮。
湖南是具有獨特性格的地區,……既為更大國傢的建造付齣心力,也孕育齣自己的身份認同。本書以多不勝數的一手數據為基礎寫成,為發人所未發的一部力作。 ——拉納•米特(Rana Mitter),《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國曆史舞颱占有特殊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亂之後大量湖南人成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時湖南成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貢獻甚大,而在毛澤東主政的中國則有多位湖南人躋身最高領導階層。
——柯文(Paul A. Cohen),《曆史三調》(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關於民族概念的中國如何由內往外發展齣來, 至今隻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鋒的專題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筆法說明地方根源與民族果實的關係。他筆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說明瞭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滿洲人》(The Manchus)作者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其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奬(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執教於美國阿姆赫斯特馬薩諸塞大學,著有《天國之鞦》(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份在中國湖南待瞭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布萊特計劃、國傢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他與妻女住在馬薩諸塞州的格林費爾德。
譯者簡介
黃中憲,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專職翻譯,譯有《天國之鞦》《明代宦官》《維梅爾的帽子》《大探險傢》《帖木兒之後》《成吉思汗》《劍橋伊斯蘭史》《非典型法國》等。
審校簡介
譚伯牛,清史研究者,尤為關注太平天國戰爭及湘軍、淮軍曆史,著有《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天下殘局:斷章取義說晚清》《湘軍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奮鬥史》。
花周末的时间翻完了这本书,趁着热乎劲,写点第一感受,先占个坑,防止自己偷懒。 准备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点: 1.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准备,但也得看历史的机遇。比如郭嵩焘在湖南官场变动前的举步维艰,持续付出,这种付出在陈宝箴上台后得到了回报。更有力的例子...
評分翻看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湘军出力最多;早在百日维新的三年前,湖南就已实施过类似改革,掌舵人便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慷慨就义的谭嗣同;同盟会会员中,湖南籍居各省之冠,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参与度”也远远高于孙中山;中共第一届政治局成员中,湖南籍...
評分湖南之精神,始于对王夫之的重新发掘。这种发掘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想象,就像民族就是被想象出来的那样。王夫之的经历从精神上的孤苦开始,其人寄望求索于变革,变革不成求索于反抗。这一心路历程被想象和解释为湖南精神之底色。 想象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想象本身一定来源...
評分古代湖南精神源自屈原,近代则源自王夫之,作为明朝遗老,王夫之大量阅读,对明亡原因有深入研究。著作在清末一开始作为王氏家族祭祖的目的重印,后被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历届湖南后辈不断深究。 曾国藩的湘军体现了湖南人尚武,豪杰的特点。湘军将领遍布天下,使湖南人骄...
評分一次远行一本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王夫之到曾国藩、郭嵩焘,杨毓麟到杨昌济,湖南历代先贤,传承的湖南精神,岁月的沉淀,船山学社到毛泽东思想,一代一代的思想浪潮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反思与困惑,感触良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此书的方方面面接触的太少太少,需研习先贤...
看完這本書,感覺10年浩劫什麼的,一點都不奇怪瞭。然後搜瞭一下彭璜,大驚喜瞭。
评分王夫之與近代中國,中國的共濟會-船山學社
评分就新清史學派翻譯過來的《乾隆帝》跟這本書來看,全是通俗讀物(水貨),沒有多少乾貨,深感失望,新清史如果就這水平,不讀也罷
评分我一直對湖南人現代史很有興趣,這也是接觸的第一部這方麵的書,但是感覺寫的還不夠好
评分看完這本書,感覺10年浩劫什麼的,一點都不奇怪瞭。然後搜瞭一下彭璜,大驚喜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