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去魔化

亞洲的去魔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德]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出品人:
頁數:680
译者:劉興華
出版時間:2016-11-10
價格:89.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09752630
叢書系列:甲骨文叢書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亞洲研究
  • 文化研究
  • 近現代史
  • 亞洲
  • 甲骨文叢書
  • 政治學
  • 甲骨文
  • 去魔化
  • 亞洲
  • 文化
  • 曆史
  • 社會變遷
  • 宗教
  • 現代化
  • 身份認同
  • 傳統與現代
  • 精神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萊布尼茨奬(2010)、格爾達•漢高奬(2012)、湯因比奬(2017)獲得者於爾根•奧斯特哈默作品。許倬雲、楊照撰文推薦。

啓濛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齣來。

《亞洲的去魔化》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係統大變動的曆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

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瞭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瞭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齣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曆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瞭豐富的材料。

《亞洲的去魔化》給我們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幫助我們深入到18世紀歐洲知識世界裏。……可以迴頭藉此對亞洲自我曆史認知與歐洲的想象建構,對這段西方逐步淩駕東方的過程,有更深入更細膩的把握。

——楊照

《亞洲的去魔化》一書概念清晰、風格典雅。……這部作品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瞭亞洲文化與一個已經變得陌生的18世紀歐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剋(Stefan Brakensiek)

著者簡介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將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國與世界社會》(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捲本)。

譯者簡介

劉興華,德國波恩大學曆史係博士生。遊學德國多年,熱愛旅行,性嗜書,現從事齣版工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移去國際瞭解的魔障 許倬雲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 照

第一章 前言
亞洲的“沒落” 歐洲的自大人類的大地圖
論述壓力 教育包袱 偏執癥
認知差異
空間
斷代
第一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限、均衡、等級
俄羅斯帝國中的亞洲及歐洲領土
奧斯曼帝國:歐洲強權?還是野蠻的異族文化?
亞洲:最重要的大陸?
特質類型與百科全書
歐洲優先——泛歐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錶現空間
文化轉移與殖民主義
種族中心論的理論
跨文化的成就比較
演繹齣來的正義
訪問中國人及泰米爾人的
尼布爾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約翰•馬爾科姆爵士的客人
官員的眼淚
海洋與陸地
東亞:抵達長城
東南亞及南亞:帝國的遷徙自由
近東:古代朝聖團
冒險傢及變節者
研究者及工作人員
第五章 相遇
勞纍 失望 災難
神秘的曼寜先生
通譯與對話
語盲
模仿與假象
認知機會的社會學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巨人與獨角獸
沒有偏見
親眼所見
在哲學的刑場前
有疑問之階級的方法
耳聞與道聽途說
當地知識:歐洲文本中的亞洲學
第七章 報道、齣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作為認知工具的遊記
文體與真實
選集 拼貼 超敘述
改善的翻譯
現實性與經典名單
閱讀軌跡
閱讀藝術
鋪陳的斷裂
第二篇 當代人與曆史
第八章 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徵服者、簒奪者
部落的亞洲:阿提拉與後果
革命的大陸
帖木兒:王朝創建者與怪物
納第爾•沙阿國王:戰爭彗星與愛國人士
海達•阿裏:暴君與啓濛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現代化
第九章 野人與蠻族
失落的野人
四種野蠻
世界屋脊
地理學、曆史哲學及民族誌上的“韃靼地區”
剋裏米亞半島上的騎士與異族
遊牧生活的理論
安土重遷的勝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祿和所羅門的遺産
孟德斯鳩閱讀約翰•夏爾丹爵士
專製主義與曆史哲學
質疑“東方專製”
安奎特-杜培宏與歐洲人之亞洲圖像的去魔化
印度:專製轉移
中國:官僚管理
奧斯曼帝國:禁衛軍與紙老虎
來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會:製度與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與共
城市
巴達維亞的殖民社會學
近距離的角度:阿勒頗的城市生活
奴隸
掌權的博士
種姓製度:宗教束縛或社會烏托邦
封建製度
麵具與感情
在文化差異下誕生的社會學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異
感官的國度
傢庭範疇
“老婆很多”
工作、自由與犧牲
進步:殷勤的標準
第十三章 時代轉摺: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思想的懸浮狀態與新的隔離
從阿拉丁的寶庫到發展中國傢
沒落 退化 停滯
從文明理論到文明化使命
新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地名及內容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世人都已知道了那个无情的真相:月亮上既没有宫殿,也没有神仙,更没有桂树或月兔这样的生物,那是一颗表面坑坑洼洼、无比荒凉的星球,与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浪漫想像相去甚远。从天文物理和空间探索的角度来说,那仅仅是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颗...  

評分

當一位西方來的船長──金髮碧眼,談吐得體,禮儀無闕,或許還是名貴族──第一腳踏上他心目中定義的「亞洲」土地時,一項高度緊張的腦部活動便開始運作。冒險與獵奇以及隨之而來的戒備促使船長的腎上腺素分泌,但是真正在他心底產生的思慮卻來自人類天生的另一種能力:「比較...  

評分

201947《亚洲的去魔化》(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德):说的是18世纪前后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引用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这本书似乎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欧洲人是如何从近于对东方的崇拜,逐步发展到...

評分

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世人都已知道了那个无情的真相:月亮上既没有宫殿,也没有神仙,更没有桂树或月兔这样的生物,那是一颗表面坑坑洼洼、无比荒凉的星球,与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浪漫想像相去甚远。从天文物理和空间探索的角度来说,那仅仅是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颗...  

評分

在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世人都已知道了那个无情的真相:月亮上既没有宫殿,也没有神仙,更没有桂树或月兔这样的生物,那是一颗表面坑坑洼洼、无比荒凉的星球,与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浪漫想像相去甚远。从天文物理和空间探索的角度来说,那仅仅是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颗...  

用戶評價

评分

買瞭於爾根的19世紀史,於是覺得他寫的這個18世紀也是通史.所謂去魔化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歐洲對亞洲諸國的風土人情、政治體製等等的魔幻化想象,在歐洲傳教士、旅行者、貿易商人和使團的筆記書籍中逐漸撩開所謂神秘麵紗。相對於19世紀的歐洲中心論的優越感,18世紀歐洲學者對於亞洲諸國還是保持相應的敬意,將其納入對等的文明中討論。原因大概彼時的歐亞仍為均勢。本書前半部分確實枯燥乏味,對18世紀歐洲學者研究範式討論令人昏昏入睡。後半部分針對具體意象的世紀差異就讀起來興趣盎然瞭。

评分

作者真博學啊,但似乎敘述多,分析的不夠

评分

史料太多導緻太瑣碎,作者可能想把當時亞洲的全貌多角度鋪開,但是沒有掌控好,反而顯得雜亂,還好吧

评分

其實我挺喜歡這樣敘述的,大量原始信息雖然難以全部吃透,但足以反映曆史風貌。重點是全是乾貨啊~#其實是神作

评分

去魔化也是去神化,祛魅之後又是再魅。這個過程丟失瞭好奇心。奧茲說,好奇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人。好奇和獵奇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按照固有的偏見來塑造他者。看各時期的遊記,確實是非常有趣的研究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