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国

中道之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丁耘
出品人:
页数:288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3466671
丛书系列:论道书系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丁耘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儒学
  • 政治
  • 伦理学
  • 随笔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哲学
  • 中庸
  • 政治
  • 社会
  • 思想
  • 传统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丁耘先生近年散见的论文、评论、演讲、访谈、序跋等,其中有的从未公开,全书之文,皆应机而作,而隐然有主旨及新方法论存焉,即以“政治哲学中的中国人问题”为主旨、以“文明论的政治哲学”为新方法论。

作者简介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注形而上学的重建与政治哲学传统的梳理,对中华儒法文明传统、现代中国革命传统有深入而独特的研究,有多种论述提法备受关注与争议。著有《儒家与启蒙》等,译有《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等。

目录信息

引论政治哲学与中国-中国人问题——从文明学说出发的古今中西问题
第一编中国人问题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我们现在如何做中国人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西学研究的“中国意识”——从文明自觉的视野看
在21世纪如何研究五四运动
文化的“五四”与政治的“五四”
从两个三十年到三个三十年——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
论中华政制——儒法关系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天安门广场的政治地理学
中华传统与当代中国
中华传统与当代中国学术
2049年的中国
第二编政治哲学与中国问题
斗争、和谐与中道——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论中华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
矛盾论与政治哲学
德性、阶级与政体——从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出发
罗马法何以可能
哲学研究与古今中西问题——我的复旦之路
第三编中国之道初论
《大学》诠释与现象学
启蒙与儒家——对中西“理性”观之历史的-哲学的考察
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生生之道...

评分

“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生生之道...

评分

“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生生之道...

评分

“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生生之道...

评分

“思之外本无心,活动之外本无存有。在思那里所体现的自足生成,就是生之当下顿成。……了然自成者无非是生,即生即成。”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精义是存在性(本体)概念统治下的活动原理,那么儒家义理学的精义则是去存在概念的活动原理。这就是儒家阐释的生成-生生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丁耘的《论中华政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话题。推荐阅读。

评分

丁耘的《论中华政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话题。推荐阅读。

评分

感慨于丁老师的气象,但除了作者本人之外,我仿佛在上中下三编中看到了丁耘老师三拨隐匿的挚友:上编将所谓的“新时代的通三统”进一步深化,背后隐约矗立着是丁先生格外敬重的“甘老师”,宏大叙事、关切现实亦是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标志之一(当然实际上甘阳老师在全书中一直在场,这点在引论、“我的复旦求学之路”便能直观地看到);中编则是所谓的“海上西学读书小组”以及此读书会后来衍生出的“思想史研究中心”,韩潮、白钢、曾亦等诸位学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批同道的旨趣是显而易见的,这可以说是新生代学者在世纪初的思考;在末编,丁老师对中西哲学的深入的理解,其实接续了90年代沪上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我在此看到的是张汝伦先生。80-90-21世纪,丁老师也算是“通三统”了吧。

评分

最后两篇纯“哲学”论文实在读不懂,问题自然在我,但笔力苍劲、才气纵横,确实不虚。比较而言,前面的序言和政论就都差了点意思,演讲词就更不能看了……纵横的策论和绵密的论证交错,勾勒出一个足够复杂的丁耘老师:有时不屑辩论,有时细致考据,视野宏大但不免时有疏漏。从中国开始,走向西方再回来,是为一代人的旨归。还是期待年内能看到第一本专著的。

评分

最后两篇纯“哲学”论文实在读不懂,问题自然在我,但笔力苍劲、才气纵横,确实不虚。比较而言,前面的序言和政论就都差了点意思,演讲词就更不能看了……纵横的策论和绵密的论证交错,勾勒出一个足够复杂的丁耘老师:有时不屑辩论,有时细致考据,视野宏大但不免时有疏漏。从中国开始,走向西方再回来,是为一代人的旨归。还是期待年内能看到第一本专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