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文学创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特征,并以“赞评”的方式进行历史学家的点评,成功地再现了大时代下清代“才女”的人生轨迹,以此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变过程中的性别关系以及才女生活的看法,为19世纪的中国史提供了更为丰富与鲜活的历史图景。
曼素恩,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历史学系教授,1999—2000年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会长。著有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1750-1950(1987)以及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1997),后者荣获列文森奖。合编著作有Under Confucian Eyes: Writings on Gender in Chinese History(2001)。
原作就是大家的作品,这种从一个家族的女性着手,展现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段的大面貌的写法非常高明,值得中国学人学习。从这书见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译文也是相当的流畅,近年来少见将学术著作译的这么好读的书。
评分“河道总督许振袆端坐于书案之前,桌面上铺满了诗稿。桌边有一个半旧的细长锦盒,盒子刚刚拂拭过,边缘有些许磨损,一个象牙袷袢也断了。” 最先是被这个开头吸引了。想起我也有这么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套沈从文别集,也是边缘有些许磨损,一个象牙搭袢断了。 如此细...
评分值得一看,很不错的一本书。 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
评分忙碌的一个学期过去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提起笔,谈谈有关女性的话题了,也算是这学期接触妇女史的一点感触。 如今,说起才女,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林徽因,然而她的才情仿佛需要在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爱情中得以衬托;有些人会回忆起合肥四姐妹,但她们的传奇之...
评分张家一门才女,三代有才,几女在家的同堂。 常州素有才女的风俗,历史上也是文人辈出,重要而有文学传统的地方。 清朝也就短短两百来年吧,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起伏交织在一起,浮浮沉沉。 女性传承家学,照顾子女,甚至做女红,卖文字维持家计,男子在外奔波乞食,不断考功名,...
写的是张惠言弟弟家一门才女。读的时候就想起了孙康宜写徐灿及清初杭州才女的郊游。读着非常有亲切感,一看后记与nju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脉果真已经体现在文脉中了。感叹一下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好~以后仔细写篇书评。
评分意外地好看,脑补也精彩。
评分作为一本史学作品,它在写法上独具一格。曼素恩说要她追随的是中国史笔的中心原则:通过情、言、行给历史人物以生命,太史公的笔法。她虚设了很多场景、故事和心理活动,使整部书非常不像严肃史学、非常接近文学。历史书写,到何处为止?虚构的界限在哪里?事实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哪一个更重要?如何触及情感的真实?又如何避免以情动人的取巧?这是很有意思的永恒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本书重建了张门才女的故事,好读。我承认我每次看传记性质的东西都会感慨人生艰难,张曜孙续写《红楼梦》真是超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人生与虚构的故事暗合,然后他的人生又进入我们的故事叙事。我甚至感觉作者在这里还是束手束脚了,换我得使劲抒情哈哈哈)。但是,家族导向的研究往往在结论上令我觉得无甚新意。
评分师姐荐书~一直觉得能够从丰满的细节看他人,像是“小径交错的花园”,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这时不禁会羡慕研究明清史的人了。
评分娓娓道来。把推理都放到了注释里,叙事紧凑活泼了;把观点都放到了评赞里,铺背景讲道理。结语精彩,不过还可以再放一些,整篇文章凝得厉害。书妙在作者的想象力,合理推想,把女性细密的心思都剖出来了,因此书很有画面感,人物富有灵气。译者译得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