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大阪,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在她出生后不久全家回到台湾,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她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十年。《城南旧事》是她的经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来,再版无数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曾被改编成电影。
夏祖美、夏祖丽是林海音的大女儿和二女儿。
《姨太太的豆腐》 滬上訪書,東去-地下一條線乘兩站,外灘邊頭;西去-地下兩條線各乘一站,上海圖書館底下。 那天去的是四馬路,因為上一次囬滬去的時候得知,大概再買一二本書,接下來的購書,就可以從九折晉昇到八五折了。如今的洛陽紙貴,書肆讓價,就是專門用來待見愛去...
评分去北极的船上,在三层的图书馆里,我发现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中文书,里边讲述了各种各样关于豆腐的故事和做法,叫做《中国豆腐》。 有趣的是,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写于上世纪70年代,而且不少都刊登于早期台湾的日报,例如《中央日报》或《国语日报》。这些日报在今时今日是否仍旧...
评分作者:张思瑶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林海音(1918—2001年)的了解,或许最直观的便是她那本长久不衰的《城南旧事》。记忆中的英子,是电影中的那个圆圆脸盘,大大眼睛的纯真小姑娘,总是带着善意去接受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小说的最后,英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
评分《中国豆腐》这本书做得特别精致,我的意思是编得精心,文章选得好(最后韩国人那3篇不行),特别是梁容若的那两篇小品文,干净老道,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书的整体设计也是从“干净”来的,开本的选择、封面的装帧都很有味道。这本书我是在图书馆借着看的,然后专门去书店看看...
评分精巧一本《中国豆腐》在手,宛如一方白豆腐掌中托捧,这本林海音主编的《中国豆腐》在豆瓣上发布之时,我已毫无犹豫地点了“想读”。当时,在豆瓣推介《中国豆腐》的文字中,有着这样推荐句: “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
因为锦户亮而尤其关注的食物。
评分憾缺大陆豆腐文字,狠心扣为四星。~(@^_^@)~
评分后面的菜单还没细看,留着以后有娃儿有家庭了再做给家人吃。
评分憾缺大陆豆腐文字,狠心扣为四星。~(@^_^@)~
评分题材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