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系英文论著,初发表于1957年4月在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上。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状元,后以同光两朝帝师久值中枢,对晚清政局影响至巨。萧先生深入分析翁之性格与心术,及其与戊戌变法运动兴亡的因果关系。书中指出,戊戌变法维新时期的政争不仅单纯的新旧思想之争,而且参杂了无关新旧的个人权益之争。翁同龢当然不是唯一利己之人,但他的利己行动却对变法运动影响深远。本书对翁氏野心与隐情的揭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官方史家定评"周旋两宫 见宠帝后",后来翻脸的南海康圣人也尊其"维新第一人"。这都掩盖不了两造的鸿沟 康自命的参照当是福泽谕吉+伊藤博文式的人物,而翁还陷在忠君明相的旧梦里 也难怪李合肥在他眼里就落得"奸佞"二字。终被自以为翅膀硬了的小皇帝罢免 也算得其所哉
评分该书长于政治模态的推演,观点是:翁同龢属于渐近改革派,却因为个人权势竞争的原因,不愿意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方大佬联手推动稳健改革,于是,拉拢提拔康有为之类不会威胁自己改革领导地位的年轻人;但康有为是头黑马,很快取代他成为变法先觉,他是以排康,却导致自己失势。这个解释链条看似漂亮,但因为该书毕竟写于1957年,无法吸收后来黄彰健、孔祥吉、马忠文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导致史实错误很多。比如,萧氏书中引用的康有为戊戌奏稿多是作伪(他是从翦伯赞编的《戊戌变法》里引用的),翁同龢并没有荐举康有为。更让人吃惊的是,翁同龢开缺时,荣禄是送过礼物的,这在《翁同龢日记》里明明有记载(五月初二日记,第一次,没收;五月初四日记,第二次,收了),但萧氏却说他“拒收”,要么他粗心,要么他用的日记版本有问题。
评分1、作为一个现实的政治人物,翁氏经常让权宜考虑逾越道德原则;结果,他的交友或树敌,往往视其人是否有功于其目标的达成,或有害于本身利益而定,而非以其人的人品或信念来衡量。 2、从书中可以窥见清末期党派之间斗争之严重,一群人的想法常常会因为触动另一群人的利益而被掣肘,所谓的国家利益终究还是服从于个人私利,不管是康有为,翁同龢还是李鸿章其实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这样一群人去管理国家,大清帝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评分从目前的学术成果回望,这部书的欠缺也是明显的
评分较多推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