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两位作者之名今人已多不知了,但一位是堙没已久的文史大家,一位则是近代最富诗才的女画家。这样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功力一流,可称经典。捧书读来,且不论其内容的精当,识见的深刻,光是那些博雅渊醇、妙语如珠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
瞿蜕园(1894—1973),字兑之,湖南长沙市人。现代掌故大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瞿兑之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文,并同时学习德文、法文、俄文等语言,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瞿兑之留居北京。1949年后,瞿兑之寓居上海,以著述谋生。
周紫宜(1908—2000),江西吉安人。近代著名的女画家和女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名师学习书画诗词。周紫宜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最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女作家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解放后成为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她的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章、钱仲联等诸多大家的推崇。晚年移居美国。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诗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文明的“标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灵魂里,成为抹不去的烙印,并且以这种特有的方式传承下来。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诗的国度”,诗在中国生根发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是通过口口相传、师授解之、...
评分2009年,我将多年前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设的诗词写作课讲义整理出版,书名为《学诗26讲》。在第2讲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我青年时代师从瞿蜕园先生。那时他正受香港上海书局之邀,与周紫宜合撰《学诗浅说》一书。该书主要由蜕老执笔,而他向我口授的不少学诗方法与途径也...
评分2009年,我将多年前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设的诗词写作课讲义整理出版,书名为《学诗26讲》。在第2讲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我青年时代师从瞿蜕园先生。那时他正受香港上海书局之邀,与周紫宜合撰《学诗浅说》一书。该书主要由蜕老执笔,而他向我口授的不少学诗方法与途径也...
评分对于诗词,我很难说的上兴趣,总觉是一种逼格很高的文学体裁。大概是由于家中并无好古风的熏陶,而唯一认识古诗的机会,却都在加点字解释的应试中磨尽心力。因此在读书多年以后,诗词仍然是我不敢触碰也无法欣赏的领域。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精华,始终像身披神秘外衣...
评分本来为书评题目想了个题目:我们要不要学诗。虽然不假但感觉有些大、空。但是本书的内容打消了我的疑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学习,当然要取其精华。相对于其他的文学形式,诗是写作虽然有难度,特别是古体诗,但是它的形式确实最朗朗上口,最受人欢迎的。 ...
“以诗比花木,三百篇是萌芽时代,到了汉魏,才生枝布叶,六朝则结蕊含香,到唐代盛开,宋元则花谢香消,残红遍地。间有一支两支晚开的花,也都精神薄弱,不似芳春光景。至于明代的七子,只是人工,不是自然的花了。”
评分49页“写忠爱之情”以《岂曰无衣》为例,“写朋友之情”则引了《蒹葭苍苍》,大概上下弄反了
评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90页后部分高能,新妙论断此起彼伏
评分确实不错。有一些错误,比如马戴被加了书名号,小诗人的悲哀就是编辑不知道他。。。。
评分学读诗,学作诗,愚笨如我,看完解说后仍是觉得声韵和平仄,用典和对仗好繁琐,只得硬着头皮囫囵翻过;不似《人间词话》着重写词的美和意境-令人飘飘乎沉醉其中;介绍有关诗的框架,上有渊源,下有分支;从声韵、平仄、结构去看,领略不到好在哪里;但是还是应该读下去;更喜欢从王国维和叶嘉莹的书里去理解;赞同书中所说,有一两句新鲜句子算不得好诗,应是至情至性,于极静寂中得来的;为自己而写,而不是为写而写--写诗如此,文章亦是如此;而学诗和学写字其实方法相似,摹拟要溯源到魏晋甚至更早的前人,才能有千万分之一可能接近那份深厚气息,雄健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