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欧洲文化史专家 ,1939年出生于纽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本书为他赢得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Leo Gershoy奖。
不知道其他朋友是怎么看书的,因为特殊原因我非常细致地阅读了本书,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善本。相对于译者自诩的“从头到尾一字不漏详加复核”,我觉得有欺人之谈。 暂且不提所谓海峡两岸用语习惯问题,我想这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谈一些规范化和行文上的问题。 第一章中有一本很有...
评分《屠猫记》是本很有趣的书。作者罗伯特•达恩顿虽然身系名牌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历史系教授),做学问却丝毫没有学院派的迂气。人们可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找到新奇;还可在他俏皮式的幽默中,领略智慧。所以,此书对学究气的读者是个打击,它无疑破坏了他们一本正经的学术...
评分读书报告留档。 只记得课上面中文系的人讲自己的读书报告都一涌而上,围绕着第一章的民间故事里的叙事和结构主义发言。当然是屠猫印刷工人这章节最重要。BUT,我写报告的时候只看了最后五六章节,因为有关哲学的看起来最轻松。还好课上也问了关于第五章的问题。 1、第五章《百...
评分德)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香水制造师。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用《屠猫记》中“印刷业学徒的暴动”的分析路径,来分析《香水》中香水师行业背后的时代、社会背景。 我是力有不逮,但很希望看到哦。
评分德)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香水制造师。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用《屠猫记》中“印刷业学徒的暴动”的分析路径,来分析《香水》中香水师行业背后的时代、社会背景。 我是力有不逮,但很希望看到哦。
最近的书都不能完全看懂 法国18世纪文化的各个横切面 感觉阶级的形成果然是一层一层的
评分第一章就不是太赞同,小红帽非要回避性来讲实在自己都讲不下去,屠猫那一章还用做书名简直就是深得标题党的精髓,你说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就矛盾吧,一直围绕着猫是魔物的象征这不是上纲上线胡扯么
评分非常好读的一本文化史。以小见大。
评分切入点和材料的择取都很有意思,也很聪明。从中仿佛能一窥带有人类学色彩的文化史/心态史研究的路数。但是对于一段人类心态和“世界观”的爬梳过于依赖对材料细读式的诠释、行文结构的安排组织和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是否可能在“证据”和“史学”的层面多有疏漏呢?这大概不仅是文化史研究的难题,也是文学研究在普遍史学化以后如何处理多种学科交叉之间的分寸感的困境和难度。
评分读它是因为很多讲阅读史的论文都提到它。书名起得有趣。感觉译者很尽心。第二章屠猫的文化史,有趣。猫暗示巫术、性等等,英语中pussy被当作不雅的措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