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误读

互联网的误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詹姆斯•柯兰(James Curran)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何道宽
出版时间:2014-7-1
价格:4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88621
丛书系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传播学
  • 新媒体
  • 社会学
  • 新闻传播学
  • 政治学
  • 新经济
  • 网络与IT
  • 互联网
  • 误读
  • 技术
  • 社会
  • 认知
  • 信息
  • 传播
  • 数字
  • 文化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相信技术决定结果——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

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作者简介

詹姆斯•柯兰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也译作金匠学院)传播学教授、戈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撰写或编著了21种媒介研究的著作,要者有《不需承担责任的权力》(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媒介与社会》(Media and Society)、《媒介与权力》(Media and Power),均多次重印,并有五种语言的译本;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奥斯陆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因媒介、市场和民主研究的学术成就而获埃德温•贝克奖。

娜塔莉•芬顿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教授、戈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研究重点为媒介的空间、联系和控制以及全球媒介和民主;论著重点为媒介、政治和新媒介;尤其有志于公共文化、公共领域和民主的再思考。

德斯•弗里德曼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高级讲师,著有《媒介政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与人合编《媒介与恐怖主义:全球视角》(Media and Terrorism: Global Perspectives),任《全球媒介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杂志编辑、哥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

目录信息

第一部分 总 论
第一章重新解释互联网
第一节经济转型
第二节全球理解
第三节互联网与民主
第四节新闻业的复兴
第五节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六节授权与削权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章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
第一节小引
第二节互联网的技术发展
第三节军方的赞助
第四节科学家的价值观
第五节反文化的价值观
第六节欧洲的公共服务
第七节互联网的商业化
第八节商业化的后果
第九节科学家们的反叛
第十节 用户生产的内容互联网的误读
第十一节 桀骜不驯的用户
第十二节 回眸
第十三节 向民主进军
第十四节 阿拉伯人的起义
第十五节 妇女的进步
第十六节 互联网与个人主义
第十七节 回顾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Web 2.0和“大票房”经济之死
第一节 小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大票房”经济之死及其他主题
第三节 丰饶经济学
第四节 巨石与鹅卵石
第五节 分享的文化
第六节 破坏资本主义
第七节 资本主义反咬一口
第八节 新数字经济里的商品化
第九节 积累战略
第十节 数字媒体经济的集中化
第十一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互联网规制的外包
第一节小序:别烦我们
第二节互联网的非政府化规制
第三节互联网的政府化规制
第四节互联网规制的代码化
第五节自由主义思想并没有从地球上消失
第六节治理方式的局限性
第七节互联网规制的私有化?
第八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互联网与权力
第五章互联网与社会化网络
第一节 社交媒体是受交流引导的,而不是受信息驱动的
第二节 通过多样性和多中心,社交媒体容许或鼓励协商问题和发表异见
第三节 社交媒体从自我传播走向大众受众
第四节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讲述形式
第五节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六章互联网与激进政治
第一节 小序
第二节 互联网与激进政治:多样性
第三节 多样性抑或是单纯的数量增加?
第四节 英国学生的抗议,2010年秋天和2011年冬天的故事
第五节“绿色革命”:伊朗,2009
第六节 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
第七节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展 望
第七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互联网的误读》(以下简称《误读》)一书对互联网之媒介中心主义神话进行了祛魅。由于身在媒介中寻觅着数字足迹生活的人们将互联网当作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向,并以此给自己的日常仪式和习惯定向,因此人们迷信于互联网制造的神话中,绕过了社会政治生活深刻而关键的语境。 ...  

评分

《互联网的误读》(以下简称《误读》)一书对互联网之媒介中心主义神话进行了祛魅。由于身在媒介中寻觅着数字足迹生活的人们将互联网当作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向,并以此给自己的日常仪式和习惯定向,因此人们迷信于互联网制造的神话中,绕过了社会政治生活深刻而关键的语境。 ...  

评分

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逐渐发展,形成很多平台并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其影响力逐渐随之延伸。可以预想互联网未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增大。 《互联网的误读》一书主要讲了技术对互联网的冲击和互联网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改变社会、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中...  

评分

一、相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怀 自2006年以来,我翻译出版了三本政治学、传媒政治经济学和新媒体演化的书,这些书均有创意,颇有锋芒。它们是《新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政治文化》断...

评分

《互联网的误读》(以下简称《误读》)一书对互联网之媒介中心主义神话进行了祛魅。由于身在媒介中寻觅着数字足迹生活的人们将互联网当作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向,并以此给自己的日常仪式和习惯定向,因此人们迷信于互联网制造的神话中,绕过了社会政治生活深刻而关键的语境。 ...  

用户评价

评分

谷歌图书里的英语原版只有部分可读,我需要引用的段落不在试读范围内。这个小事刚好可以成为这本书论断的一个注脚。中文版删掉了关于中国的一些论述。

评分

文献综述

评分

难得见到比较新的又优秀的互联网著作,“结构中的主体”建构的视角,分析互联网的历史,政治经济影响。市面上那些新媒体商业书盲目乐观鼓吹技术,往往狭隘地对互联网误读。

评分

综述好

评分

相对于《技术致死》写的不够全面,但是论据扎实。互联网的问题不是它自己的,我们所期待的在互联网时代看到的民主、平等、块茎的赛博空间之所以无法实现不是因为互联网比较弱小,而是这个世界的建立根基:民族、政治、经济、阶级等已成为顽疾。利维坦的力量也让一小部分人上瘾,所以他们利用了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