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重探討晚清民國研究史料與史學的相關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徑和方法,以解決由於史料繁多帶來的近現代史研究難以兼顧專深與博通、以及中西學乾坤顛倒所引發的格義附會等諸多睏擾。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層麵:其一,有關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於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於各個專門研究領域、方麵的史料、理念與做法的探討。
桑兵
河北威縣人,生於廣西桂林,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關注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近代中日關係(以民間團體和學者為中心)等領域,尤其以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為重點。
桑兵老师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撰写此书教导新近学人如何治学,此书主要包含三个观点:1.要多读书,不要只找材料 2.要重视学术内在理路,不要比附西学。3.不要分科治史,要有整体眼光。三个观点相互交叉,总结起来就是,在近代史研究中要将历史事件置入三位坐标轴,贯通古今中外...
評分最近两周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时期,由于主客观之因素,读完此书耗时近两周,简练揣摩之后,说几点个人看法: 此书主要观点如下: 1、反对在阅读史料方面过于清晰分界,不能因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强调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局限。 2、主张历史研究的长编考异之法,...
評分纠结着终于把这本书翻完了,大体有如下的感受: 第一,不具备可读性。不敢妄言,文笔很烂,但是作者文白参半的写法,的确让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很有一种吊书袋的炫耀感。我一向认为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可读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哪怕是学术论文也应当保证文...
評分该书名为治学的门径与取法,副标题为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其中吸引我的是副标题中的史料与史学。众所周知的,晚清民国史以史料多而著称,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缕清脉络,找到一丝线索是研究的入门之阶。是故,购入此书,细细研读,望得其一二。 当年任公言维新之要在...
評分这本书是这个月一本学术专著。桑兵与罗志田茅海建,用一句戏称的话说“北茅南桑西南罗”。这本书毕竟是学术专著,所得到的也是最大的,是要一字一句去读的。别的不多说,我就只说在看绪论的时候,所想到的一些。历来讲治学方法有两种一是读书治学有成,述其心得,所言不是空谈...
緒論和前三章極好,後麵偶有亮點。不知道作者為什麼看不上“歸納法”,然而事實是歸納法永遠不能被放棄,因為演繹法的獨斷會有更多的問題。也許是立意高遠的緣故,對於初學者的幫助不會很大,宜與《國學治學方法》(杜鬆柏)《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榮新江)《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徐有富)《曆史學傢的修養和技藝》(李劍鳴)互相參照。
评分治學方法之類的書,立意一般都很高遠,操作一般難度都很大。剛齣版時,名噪一時。陸陸續續讀完,感觸:少讀方法論的書,多看基礎性類的書。
评分桑大師的書,永遠立意極高,腔勢極足,但此書看起來章節之間煥然有序,條分縷析,實際上卻多有從桑大師過去編著之書的前言緒論中摘取的,大師又不加說明,讀來便覺突兀,而且重復率頗高。大師之方法論,以陳寅恪為宗師,基本上言必引陳,滿眼義寜。所陳固然高妙,但反復申說的,其實有不少是大傢都知道的道理,隻是用陳氏語言一打點,便神采奕奕。同時,大師畢竟細大不捐,在批評彆人引文不注意語境的時候,自己的引文也有些斷章取義的地方。如果與同樣以自傢近代研究為例而談方法論的《執拗的低音》作一比較,實在是很有意思……
评分緒論和前三章極好,後麵偶有亮點。不知道作者為什麼看不上“歸納法”,然而事實是歸納法永遠不能被放棄,因為演繹法的獨斷會有更多的問題。也許是立意高遠的緣故,對於初學者的幫助不會很大,宜與《國學治學方法》(杜鬆柏)《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榮新江)《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徐有富)《曆史學傢的修養和技藝》(李劍鳴)互相參照。
评分桑兵先生著作,過去很喜歡看,但是與羅誌田的問題大體相仿,以民國新史學的陳寅恪、錢穆、傅斯年為中心,然後以此作為評判學術的標準。因此,這部書看似是談學術方法,其實仍舊是學術史和學術批評,最後對於如何著手研究還是隔靴搔癢。在史學具體操作上,還是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更切實一些。另外,桑兵在序言中嘗試用文言,卻落入文白夾雜,到瞭最後數篇文章已經完全白話。這說明,桑先生依然做的是不古不今之學,並非範式的學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