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径和方法,以解决由于史料繁多带来的近现代史研究难以兼顾专深与博通、以及中西学乾坤颠倒所引发的格义附会等诸多困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关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专门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理念与做法的探讨。
桑兵
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等领域,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
我们这个时代,且不说每年出版书籍如何如何,只说研讨读书治学法的指导书,业已汗牛充栋了。自朱子那时起,因了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册中遵循正道趋附高明,就已经很成问题了,何况是网络化的今天,何况是要“竭泽而渔”地占有史料的历史研究者!所以这样的...
评分最近两周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时期,由于主客观之因素,读完此书耗时近两周,简练揣摩之后,说几点个人看法: 此书主要观点如下: 1、反对在阅读史料方面过于清晰分界,不能因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强调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局限。 2、主张历史研究的长编考异之法,...
评分我们这个时代,且不说每年出版书籍如何如何,只说研讨读书治学法的指导书,业已汗牛充栋了。自朱子那时起,因了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册中遵循正道趋附高明,就已经很成问题了,何况是网络化的今天,何况是要“竭泽而渔”地占有史料的历史研究者!所以这样的...
评分该书名为治学的门径与取法,副标题为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其中吸引我的是副标题中的史料与史学。众所周知的,晚清民国史以史料多而著称,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缕清脉络,找到一丝线索是研究的入门之阶。是故,购入此书,细细研读,望得其一二。 当年任公言维新之要在...
评分去年九十月间购得此书,一周之内匆匆翻过,启发和感触甚多。由于论文选题正在晚清民国,读过不少知识制度转型的理论文章,以及新文化史的个案研究文章,深感近代资料之浩瀚无垠与整体把握之力不从心。该书虽是方法和书目指点,却史论联系紧密,常涉及到鲜明观点和具体研究。个...
此书原本立意甚高,然而读后发现,除前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内容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说配的上哪奇葩的书价之外,其余内容并不值得夸耀。尤其一些章节,如人物研究,颇多桑兵以前论文的痕迹,可谓是新瓶装旧酒,十分无趣。
评分看书学成语,什么皮里阳秋啦、看朱成碧啦、俱舍宗治俱舍学啦,都是在这里学到的。
评分1 要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再研究具体的领域和专题,怎样才能把握整体就是放眼读书,多读基本书。2 治史应该采用长编考异之法来贯通研究,而不应该采用“科学”的归纳总结因为各史事之间差异极大,不存在普遍性。3 不要过多采用域外中国学的研究范式和观念架构,因为海外汉学家水平太低且夷夏大妨,中西不两立。4 学界庸才太多,急需专精培养几个史学天才来拯救。 5 放眼读书,多读基本书,但不说基本书是啥。 6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因为我觉得的都是陈寅恪、傅斯年和钱穆觉得的,所以我是对的。7 虽然我搞的是学术史和政治史,但我觉得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和后现代理论都是垃圾。
评分什么傅斯年陈寅恪,都比不上我桑某人,中学西学都是老子更强一些。
评分桑兵水平可以,格局太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