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曆史(第三版)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美]米切爾·斯蒂芬斯
出品人:
頁數:348
译者:陳繼靜
出版時間:2014-5
價格:5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40984
叢書系列:未名社科·學術麵對麵
圖書標籤:
  • 新聞史
  • 傳播學
  • 新聞
  • 曆史
  • 米切爾·斯蒂芬斯
  • 美國
  • 傳播
  • 新聞學
  • 新聞
  • 曆史
  • 第三版
  • 傳播
  • 社會
  • 文化
  • 媒體
  • 發展
  • 紀實
  • 敘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講述的新聞史。作者采用瞭獨特的人類學視角,將新聞的曆史嚮上追溯至史前時期,嚮下貫通至當今信息爆炸時代。

《新聞的曆史》最初於1988年齣版,一經麵世便受到好評,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圖書”(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齣版於1996年,獲得更大反響,被譯成葡萄牙文、荷蘭文、中文、日本等各種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齣版瞭該書的第三版。新版不僅擴充瞭電視新聞部分的內容,還增寫瞭全新的一章,專門闡述互聯網和數字革命。

作者視野廣闊,古今中外各種史料信手拈來,讀者讀來頗有酣暢淋灕之感;文筆生動有趣,字裏行間不乏狡黠機智的評論,隨時令人眼前一亮。

著者簡介

作者:米切爾·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美國紐約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學教授。他著有《圖像的興起,文字的衰落》(The Rise of the Image, the Fall of the Word)(1998)和《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2004),編有《報道災難:廣播記者如何報道“9?11”》(Covering Catastrophe: Broadcast Journalists Report September 11)(2002)。史蒂芬斯還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等報刊撰寫過多篇文章。

譯者:陳繼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史論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史、世界曆史等,負責講授新聞傳播史、新聞英語等課程。

圖書目錄

序言
思考題
第一篇口頭新聞
1. 為何需要新聞?——人人渴望新聞
渴望新聞——社會知覺
訴說的衝動
思考題
2. 初民社會的新聞——普通方式
“人體無綫電報”
新聞的散播——信使、喊叫者和遊吟詩人
新聞價值
世界盡頭
思考題
3. 幸存的口頭新聞——發布當日傳聞
咖啡館和“說書人”
口頭新聞的衰落
思考題
第二篇手抄新聞
4. 新聞與讀寫能力——聽什麼信什麼
新聞産生的條件
新聞與曆史
思考題
5. 新聞與帝國——群體思想的傳播脈絡
羅馬的新聞
中國各地的新聞
歐洲各地的新聞
“大都會商業”
思考題
第三篇印刷新聞
6. 控製新聞——喚醒民眾
新聞管理與新聞操縱——新聞書
新聞控製
害怕爭議
沙文主義——新聞歌謠
思考題
7. 社會雜聞——奇聞異事
印刷的流言
犯罪新聞
煽情新聞
道德說教
神異現象
“大眾”新聞
思考題
8. 新聞的邏輯——人咬狗
離奇之事
慣常之事
意外之事
思考題
第四篇報 紙
9. 最早的報紙——期待新聞
威尼斯新聞——格塞塔
來自阿姆斯特丹的新聞——剋蘭同
倫敦的編輯
思考題
10. 定期齣版物的威力——馴化新聞
國內新聞——報紙的廣度
科學新聞——報紙的威信
商業新聞——報紙的速度
思考題
11. 新聞與革命——眾人的交點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革命
自由的新聞業
思考題
12. 大眾發行——為所有人
便士報與報紙的所有權
不一樣的聲音
新新聞主義與報業閤並
小報與報業公司
思考題
第五篇采訪報道
13. 采訪齣現前——缺乏信息,無法推斷
霧霾
報社
思考題
14. 采訪齣現後——新聞方法
爭奪新聞
新聞觀察
新聞調查——被問責的世界
尊重事實
客觀性
新聞控製——捲土重來
思考題
第六篇電子新聞
15. 新技術——改善的方法,不變的目標
廣播——電子集會場
電視——遠方的新聞人物
思考題
16. 信息爆炸——過剩的數據
曝光
當下的重要性——新聞、流言與思想
新聞的未來
思考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翻看了一下,有这么几个点值得关注。 第一,新闻大事记。书的开篇是长达几页的新闻历史大事的梳理。其中非常让我在意的是法律案件与新闻热点的结合: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1971年《纽约时报》与越战秘密;1973年《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1994年辛普森案件;1998年...  

評分

評分

7p 约瑟夫·爱迪生:人人渴望新闻;更奇怪的是,没了新闻便没了生气。 7p 新闻主宰着对话,更说明其在思想中占据极大比重。新闻不只是某类信息、某种娱乐,更是一种意识,一种安全感。 10p 推力-知觉的渴望:渴望事实、渴望真相、渴望知道发生了什么、渴望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評分

“新闻史”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领域。因为凡是涉及新闻的,必然有采集者、传播者、阅听者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因此可以依据不同侧重写出记者史、编辑史、报史、发行史、受众史等等。这个三角之间还须臾离不了媒介,所以也必然涉及左右着媒介的技术、制度与文化。如果略有雄心,深...  

用戶評價

评分

此書口碑一直很好,主要貢獻在於抓住瞭新聞史中的變與不變,變化的可能是新聞采寫編輯的手段與技術,不變的是大眾心理中對於新聞價值的訴求、以及在新聞領域各種組織的控製欲望與一般民眾的自由欲望的交戰。前部分比後部分寫得好,20世紀有些虎頭蛇尾。而且,圖片再多一些就更好瞭。全書穿插瞭諸多新聞史上常被援引的小段子,富於趣味性,一般讀者也可閱讀。嗯,我打算用它作輔助教材瞭 :)

评分

很多新聞定義將新聞看作是現代性事物,否認新聞的曆史性存在;而很多新聞史觀點將新聞看作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但又忽視瞭曆史與當下的聯結。《新聞的曆史》解決瞭這兩個問題,它用一以貫之的新聞觀念連接瞭前現代與現代,呈現瞭新聞曆時的結構-功能性。作者讓新聞迴到瞭人類學所謂的社會語境與曆史變遷中,讓新聞成為一種有待解讀與理論化的人類學現象。

评分

人類在某些方麵自古至今真是沒啥變化

评分

第二遍看比第一遍好很多。著者區分瞭news的曆史和journalism、press、communication、information的曆史,這一個基本的齣發點還是值得注意的。以及,這本書在呈現不同的新聞形態在“共界麵”存在是挺不錯的,許多細節展開來都是很好的論證素材。再一個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把新聞生産機製也拆開瞭,讓人眼前一亮。不過總的還是側重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材料較少。中國的材料一閃而過。如果能夠在全球史的視野下加強一下應該會更好。

评分

對於絕大部分編輯和讀者來說,凡是印刷齣來的東西,都是權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