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媒介

新新媒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保罗·莱文森
出品人:
页数:247
译者:何道宽
出版时间:2011-3
价格:34.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9079227
丛书系列: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新媒体
  • 保罗·莱文森
  • 媒介环境学
  • 何道宽
  • 网络媒体
  • 新闻传播
  • 新闻
  • 新媒体
  • 数字媒体
  • 传播技术
  • 互联网
  • 社交平台
  • 智能设备
  • 内容创作
  • 用户体验
  • 媒介融合
  • 数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媒介系统到了数字时代,似乎呈现出了高速进化的状态。新新媒介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传播规律?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商机?未来会怎样?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莱文森谨慎地揣测,下一代的媒介将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

莱文森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也是一名技术高手,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三种气质浸染了资深翻译家何道宽提供的《新新媒介》中文版。阅读本书,你会充分领略到: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社会批评家、音乐人,在科幻文艺和媒介理论两方面卓尔不凡,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以学海而论,他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以学术而论,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9部:《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莱文森精粹》、《学习赛博空间》、《捍卫第一修正案》和《新新媒介》。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目录信息

译者前言
莱文森中文版序
前言与谢辞
1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
1.1 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
1.2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而不是社交媒介、银屏艺术或web 2.0、3.0?
1.3 新新媒介的分类
1.4 新新媒介在硬件和软件里的演化速度
1.5 首要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学习
1.6 各章顺序与内容
2 博客网
2.1 电子书写简史
2.2 永久的博客,无所不写
2.3 对评论的控制
2.4 评别人的博客
2.5 用博客作纠正的评语
2.6 《火线》明星斯特林格·贝尔在聚友网上给我来信
2.7 博客发表后的修改
2.8 远程博客与链接
2.9 小组博客
2.10 用博客挣钱
2.11 用博客挣钱与博客人的理想不能兼容吗?
2.12 用图像、视频和小配件装点你的博客
2.13 测算你博客的读者人数
2.14 不同的博客平台
2.15 博客人像旧媒介的新闻记者一样有权享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吗?
2.16 博客与说客
2.17 博客的匿名
2.18 为他人写博客
2.19 用你的博客改变世界
2.20 一位镇长及其博客
2.21 “穿睡衣的博客人”
2.22 博客世界既非铁板一块,亦非无所不能
2.23 新新媒介与?形式媒介的紧张进一步加剧
2.24 在新新媒介的新闻业时代,旧媒介的报道仍然是需要的
2.25 旧媒介与新新媒介的共生: 电视剧《迷失》与《危机边缘》的复活节彩蛋
3 优视网
3.1 “奥巴马女孩”
3.2 优视网上的总统初选辩论
3.3 电视上好看+优视网=网络上好看
3.4 优视网上永不磨灭的印记和民主政治
3.5 优视网篡夺电视的功能,成为公共事件的信使
3.6 优视网不仅使观者能随时看,而且对制作者免费
3.7 奥巴马是新新媒介时代的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再现
3.8 优视网的业余明星和视频制作人
3.9 病毒视频
3.10 病毒视频的弊端
3.11 通俗文化里的优视网革命
3.12 洛伊·欧比森的吉他
3.13 “我的吉他轻轻地哭泣”穿越千秋万代
3.14 优视网再现音乐电视
3.15 优视网将使itunes播放器关门大吉吗?
3.16 优视网批驳刘易斯·芒福德,并把视频转换为文本
3.17 提姆·拉瑟特,1950—2008
3.18 优视网的阿喀琉斯脚踵:版权
3.19 优视网上的评论起矫正的作用:以弗利特伍兹组合为例
3.20 教皇的频道
3.21 优视网是国际信息解放者
4 维基网
4.1 泡菜与伯里克利
4.2 包容主义者对阵排他主义者: 维基网上英雄的厮杀
4.3 编辑的中立与利益的冲突
4.4 身份问题
4.5 一切维基网用户都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享受平等
4.6 维基网页上的透明度
4.7 维基百科对阵不列颠百科全书
4.8 在报道提姆·拉瑟特死讯时的新旧媒介之争
4.9 维基网误报泰德·肯尼迪和罗伯特·伯德的死讯
4.10 是百科全书还是报纸?
4.11 维基百科会使图书馆不再是必需的吗?
4.12 联合王国对阵维基百科
5 掘客网
5.1 呼唤朋友,花钱买“挖掘”或“埋葬”
5.2 新新媒介里的“朋友”
5.3 罗恩·保罗与巴拉克·奥巴马在掘客网上对阵
5.4 罗恩·保罗与旧媒介
5.5 雷迪网、发客网、响闪网与掘客网的选择
6 聚友网
6.1 “朋友”难以抗拒的诱惑
6.2 聚友网上的“网络欺凌”
6.3 新新媒介为网络欺凌疗伤的功能
6.4 聚友网是一站式社交媒介的自助餐厅
6.5 聚友网音乐与新新媒介
6.6 聚友网诗歌
6.7 聚友网上的电视剧《识骨寻踪》:旧媒介故事与新新媒介的合作
7 脸谱网
7.1 聚友网对阵脸谱网:主观感觉的差异
7.2 聚友网对阵脸谱网:客观存在的差异
7.3 脸谱网朋友作为知识库资源
7.4 脸谱网朋友作为实时知识资源库
7.5 脸谱网小组作为社会政治力量
7.6 脸谱网宛若无数小型的政治酒吧
7.7 在真实世界中会见网友
7.8 在网上与老朋友恢复联系
7.9 保护“隐蔽的维度”:清理你的网页
7.10 脸谱网禁止母亲的哺乳照
8 推特网
8.1 典型的即时通讯
8.2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推特网
8.3 微博就像表情达意的t恤或珠宝
8.4 庞斯网和其他类似推特网的网站
8.5 推特网的危险: 微博写得太多的国会议员
8.6 推特网对阵伊朗的毛拉们
8.7 作为微博人的麦克卢汉
9 “第二人生”
9.1 “第二人生”的历史和运行机制
9.2 “第二人生”与真实生活的界面
9.3 一次“第二人生”讨论会
9.4 肯尼·哈勃,“第二人生”里的天文学家
9.5 “第二人生”里的性爱
9.6 “第二人生”网上的电视剧《迷失》讨论组
10 播客网
10.1 如何制作播客?
10.2 播客制作蓝图一例
10.3 播客的储存与流通:播客播放器、itunes播放器和rss实时同步订阅图标
10.4 播客成功案例:语法女王
10.5 电话上、汽车里听播客
10.6 播客书
10.7 播客与版权:播客音乐
10.8 播客广告
10.9 实时流动播送
10.10 在线讨论会与视频播客
11 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11.1 前新新媒介的滥用: 欺凌、攻击与煽动
11.2 网络流言与网络欺凌
11.3 网络盯梢
11.4 推特网与恐怖主义
11.5 利用克雷格分类广告招募人打劫银行
11.6 网络垃圾
11.7 旧媒介对新媒介的弊端反应过度:图书馆对阵博客人
12 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总统选举
12.1 奥巴马使互联网与社群组织联姻
12.2 用新新媒介公告副总统候选人失策
12.3 互联网上的总统就职典礼及政府工作
12.4 总统与黑莓手机
12.5 白宫从web 2.0的“黑暗时代”走向新新媒介
13 硬件
13.1 iphone 手机和移动媒介出现的必然性
13.2 移动性能的代价
13.3 新新媒介使无用之地变得有用
13.4 汽车内、公园里和卧床上的智能手机
13.5 电池是新新媒介的软肋
13.6 iphone 手机、黑莓手机、蓝牙和大脑
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豆瓣上对这本书是一边倒的差评,认为这本书首先翻译奇差,然后观点又陈旧。这倒让我有点汗颜。作为一个传播学系在读的本科生,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考研做准备,但是细读下来,仍旧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首先说翻译问题。本人购买的是2014年的第二版,其中很多翻译的错误都...  

评分

名字叫新新媒介,但是东西太过时了。他写书的时候播客还是个新鲜玩意,所以网络对他来说是new new media,这也是名字的来历。 抛去过时不说,书中的观点也没有什么启发性。这是最不能让我忍受的一点。 差评。 很多概念也不对。 有时候歪果仁写书都是这样吧,逻辑无法理解。 还...

评分

主要内容:书籍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媒介三分法——即将媒介划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个消费者成为了生产者。 总结: · 对于旧媒体来说,受众很容易接受和消费信息,但却几乎不能发表信息。新新媒介把强大的信息生产力交到每个人手里。 · ...  

评分

很不推荐的一本书!讲述互联网这种东西还是上网多看看,亲身体验体验吧!毕竟网络时代一切都更新换代得很快,即使本书已经是做了大幅度修正的第二版,2014年7月第一次印刷,过了两年再去看自然有很多地方已经out了。 当时完全是被《新新媒介》这个标题所吸引,并不知道具体内...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有很大的问题,能看出译者何道宽教授完全不关注互联网的最新发展。 前面几页(或十几页)的地方,何教授将IE浏览器翻译成“微软搜索系统”,将IE和火狐浏览器称为“搜索引擎”,这错误低级得令人发指。 还有很多产品其实不需要翻译,因为中文互联网上都是直接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确实是个传奇人物,这本书只描述各种新媒介的特性和使用体验,没有更深入的探讨。翻译也存在不少问题。

评分

无法认同莱文森教授“新新媒介”的定义,web2.0web3.0的划分暂时无法颠覆。他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我觉得有些夸张,因为书中多是走马观花似的介绍各种媒介形态,就媒介本身的洞见,并无创新或突破。

评分

跳着翻完,一个字水。莱文森还是去写科幻小说吧......

评分

华而不实得太厉害。

评分

正如莱文森教授在自序中表述那样,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整个新新媒介的格局又是另一番模样。单从书的内容上看,微博,视频网站,SNS之流,似乎早已经融入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熟悉感让我们忽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但莱文森教授通过自身使用新新媒介的经历,给出一个新的视角。仁者见仁,我在这方面更加关注于新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关系,或者替代,或者相互促进。。此外,通过此书,对于莱文森先前的思想也能窥探一番。比方说他在70年代博士论文中提出的有关媒介的人性化趋势。另外,对于作者和译者的背景上说,我非常惊讶得发现莱文森教授师从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曼。至于译者何道宽先生,曾有人说过,他是国内唯一几个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全面研究过麦克卢汉思想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毕竟大众对麦克卢汉的思想的了解程度常流于地球村,冷热媒介之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