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王小妮: 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安放》、《一直向北》、《上课记》、《上课记2》等。
这是个讳莫如深的年代,于静默中生出不安的悸动;这是个白雪皑皑的年代,黑色的暗流涌动遮住人们的双眼;1966,这个年份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也曾想过被这份惊惧笼罩的心境会是怎样,但终究如看黑白默片一般,遥远而不可及,然而,这11个故事,从各个视角展开,细细凝望...
评分“班会,是第二共和国伟大整风运动的雏形。”——苏三《论中小学班主任的修养》 1、 1993年,10岁的男孩猛犸在山东省淳于市实验小学念三年级。 这还是全省试点的素质教育基地,教学设施一律标配,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一堂不少;猛犸的班是全省试点的数学实验班...
评分某天,与父亲一起外出吃饭,看到一家饭店名为XX公社,店内桌椅为八仙桌,长条凳,餐具为搪瓷缸、搪瓷碗,服务员一律身着绿军装,腰系皮带,与客人说话动辄“最高指示”,父亲有些惊讶地站在门口,随即拉着我们一行数人,绕开了那家饭店。边走边叹了口气:“开饭店就开饭店,...
评分文/夏丽柠 王小帅的《我11》,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眼中残酷的青春年代。王小帅生于1966年。 王小妮的《1966年》,讲述了一群那个年代人眼中的生活,共计11篇。王小妮生于1955年,那年她11岁。 几个奇妙的数字构建了大千世界,反复出现的1966年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我看过很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电视剧和电影。每次看的时候,都被里面那种大字报满天飞,群情激奋的大场面、大历史所震撼,批斗、游街、人物命运瞬息万变,给人一种剧烈动荡、躁动不安的惶恐,让人揪心、悲愤到极点,恨不得立刻逃离。 可是,看王小妮的《1966年》,...
我仍然认为王小妮的好在于语言,诗意的语言让故事变得宽阔了。那个年代的恶与痛,自然还有爱都藏在语言里。如果年代是故乡的话,1966年,也有我们回不去的乡愁。
评分休憩93rd,小弟赠送的生日礼物,王小妮文笔很赞,只可惜这本书风格太清淡,虽然的确隽永的确以点带面情怀满满,但是实在戳不到我的点。我反省了一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种隽永清淡的书我不喜欢呢,我想,是因为我读过类似时代的经典中篇太多了,太多了。这本书总体质量不错,但是有人要我推荐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要我推荐好读的短篇中篇,这本书永远不会出现的,就是这样
评分挺有意思的。完全是被宣传文字吸引,但不太相信能用“大历史”的方法写小人物;看到第七篇之后觉得即便不好看,也绝对不难看。语言和抒情方面矫情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值得再翻第二遍并发掘一下内部线索~~
评分关乎文革。十个短篇都是用普通的市民村民,或尚未被揪出的黑五类子女等的视角来讲述,几乎没有任何暴力的描写,却通篇都笼罩在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中。我总担心人物会在下一页死去或被残酷折磨,但没有,但总会有。这小说真是诗人的手笔。王小妮是长春人,也提到了长春围城。小说是诗化的东北话,能闻到方言味,但不故意用方言。她的文字已经被诗洗礼的空灵干净了。
评分作者也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阴霾在有生之年竟然会回到自己身上 可笑 二十一世纪可没过几天好日子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