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千古一叹,是血脉中割舍不断的乡愁
★ 夏志清、王安忆推荐
★ 一部让人等待了三十年的小说
★ 如果《百年好合》记录的是传奇故事,那么《桃花井》书写的便是无言之恸。
★三十年后归来,蒋晓云以书写两岸议题的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作家张大春为之激动,直呼“她是我的偶像”。
《桃花井》是蒋晓云复归文坛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李谨洲老先生经历大半生离乱颠沛后,晚年回到家乡。老人寻回了失散的长子,更进一步找了个桃花井的寡妇董婆续弦,打算在老家重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城乡的差距、父子的代沟、个性的冲突、利益的挤压等问题交相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运荒谬却又见真情的人生过程中,遂其所愿,落叶归根。
蒋晓云
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集结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〇年后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
二〇一一年春天以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同年夏天出版短篇小说集《掉伞天》。
1971年,余光中动容地写下《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大陆那头的小岛,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迎来了汹涌的人潮。随着国民党撤退至台湾的一众人等,都被台湾“本省人”称为“外省人”。他们不会说本地话,也没有归属的宗族。他们的根在...
评分《桃花井》是蒋晓云在大陆出版的第二部作品,由六篇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短篇构成一部长篇,每篇交代上一篇的结局,同时展开新的人物。“桃花井”的名字看似清新,内里其实沉痛无比。 小说由杨敬远的故事引出。杨敬远早年是富家少爷,解放时忍痛丢下妻子儿子,逃到台湾却被...
评分故乡就在童年那头,在记忆里熠熠生辉,但每接近一分,就越让人感到陌生,曾经熟悉的风物与人事透着疏离与漠然。对于在台湾的外省人第一代来说,他们历经战乱和新旧交替,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流亡者。他们颠沛流离,无奈地接受着两种文化的洗礼,告别曾经的传统,这种断裂发生得...
评分翻看这本书才几页,就失声痛哭。看到结尾,亦是泪眼婆娑。这其中自然有自己阅读时容易‘入戏太深’的坏毛病作祟,更是作家冲淡却动人的笔力,勾起了我心里一份浓浓的乡愁。不管她写的是苍茫青山,街头巷尾,还是家长里短,人情杂碎,都让我从心底里惊叹一声:“这就是我的家啊 ...
评分台湾作家蒋晓云是一个传奇。她祖籍湖南岳阳,1954年生于台北,1975年发表处女作《随缘》,1976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被夏志清、朱西甯赞誉为张爱玲的后人,年轻而博得如此文名,真是天赋造化。1980年后她赴美留学,成家立...
并不是很清楚那段历史。却代入感颇强。人生离散,不是自己可以决定。慎思,慎行。
评分她复出后第一部作品
评分说什么党与国到头来是家与乡,开头是洞庭一潭秋水,末尾是旷野一缕野风,千百年离离散散聚聚合合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蒋晓云的文字早年清隽后来辛辣。此书文短情长值得一看。(怎么这么像广告……?囧)
评分2015年第46本:豆瓣条目里说此书是蒋晓云的第一部长篇,我倒认为作为长篇有明显的节奏问题,它更像是人物与情节相互指涉、血脉相连的短篇集。蒋晓云写眷村外的台湾外省人,写乖谬时代下的血泪斑斑与乱世难为,却更多地将视角放在了际遇不合困顿半生之后的游子归乡。这度尽劫波的重逢像极了一出闹剧,人心的算计,骨肉的隔膜,即便如此,那故乡的异乡人孜孜以求心之所向的,仍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仿佛那是对流离一生的最好的报偿。不如《百年好合》。
评分还是写于80年代的起首一篇最好,即便有些 sentimental。30年后扩写、续写的段落轻松愉快,冷嘲热讽机灵可爱,但就有些味道上的不搭配。那些对90年代初期大陆中部城市生活的描写,总让我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可是——我的意思是——谁敢说我知道的就为真,书里描写的就是假呢,毕竟,就算我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空间不同嘛。而且我也没听过谁家台湾亲戚回大陆寻亲的故事。扯回来,小说的主要问题还是人物写得不够细不够活,脸谱化、概念化痕迹重。但自己不是目标读者,读过也就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