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类学的困境

法律人类学的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伟臣
出品人:
页数:334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0214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法律人类学
  • 法律
  • 法学
  • 王伟臣
  • 比较法
  • 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反思)
  • 法制史
  • 法律人类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结构
  • 法律与习俗
  • 田野调查
  • 跨学科
  • 人类学
  • 法理学
  • 本土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55年,英国人类学家格卢克曼在他的首部法律民族志中认为,非洲本土习惯法与西方法律相比共性大于差异。但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安南却提出相反观点,认为非洲习惯法与英美法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他强调要从当地人的视角来理解当地人的法律,主张放弃英美法律范畴,大量使用当地人自用的术语。因而双方为此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激烈争论。

双方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域和民族是否具有相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能否使用西方的法律范畴比如概念、原则、体系、法学理论来描述和分析非西方的法律制度?能否对不同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使用何种语言进行比较?使用西方法律范畴进行研究,能否体现出当地法律的特殊性?这些问题正是法律人类学一个世纪以来不断面对、至今仍未解决的困境之所在。

作者简介

王伟臣,男,1982年生,山东枣庄人。法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与他人合著有《法律移植论》、《探寻法律成长的足迹》2部,在《法学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法、法律文化。

目录信息

导论
一、书名释义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为何争论
第一节 为何出现于英美
一、作为“他者”的殖民地
二、殖民巨头的资助
三、殖民统治的需要与田野调查
第二节 为何是20世纪50年代
一、重要作品的简要回顾
二、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背景
第三节 为何是格卢克曼和博安南
一、博安南为何要反思
二、博安南为何批评格卢克曼
三、争论的开始:蓄谋、意外还是仓促
第二章 争论什么
第一节 解读方法与顺序
一、解读方法
二、解读顺序
第二节 法律民族志
一、格卢克曼:《司法程序》(1955年)
二、博安南:《正义审判》(1957年)
第三节 针对性著述
一、博安南:“人类学的理论”(1959年)
二、格卢克曼:“巴罗策法学的专业词汇”(1959年)
三、格卢克曼:“非洲法学”(1961年)
四、格卢克曼:“非洲自然正义”(1964年)
五、格卢克曼:《巴罗策的法学观念》(1965年)
六、格卢克曼:“分散社会法律中的理性与责任”(1965年)
七、格卢克曼:《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和仪式》(1965年)
八、博安南:“法律的不同领域”(1965年)
九、格卢克曼:《司法程序》(第二版,1967年)
十、博安南:“书评:巴罗策的法学观念”(1967年)
十一、博安南:“法律和法律制度”(1968年)
十二、博安南:《正义审判》(第二版,1968年)
第四节 奥地利会议
一、格卢克曼:“部落法比较研究中的概念”(1969年)
二、博安南:“法律人类学的民族志与比较”(1969年)
第五节 再版与反思
一、格卢克曼:《巴罗策的法学观念》(第二版,1972年)
二、格卢克曼:《司法程序》(第三版,1973年)
三、博安南:“关于《正义与审判》出版以来的一些思考”(1980年)
四、博安南:《正义审判》(第三版,1989年)
第三章 为何结束
第一节 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一、结束的时间:1969年
二、结束的标志:过程论转向
第二节 陷入僵局与范武转移
一、陷入僵局
二、范式转移
第三节 “法学家派”和“非法学家派”
一、问题缘起
二、追根溯源
三、何为学派
第四章 什么困境
第一节 认识论困境
一、怎样理解他者的法律
二、定位:认识论之回顾
三、对比:宗教人类学引发的合理性之争
第二节 方法论困境
一、怎样表达他者的法律
二、定位:方法论之梳理
三、对比:经济人类学的实质与形式之争
第三节 学科身份困境
一、交叉还是分支
二、定位:人类学与法学之关系
三、对比:荷兰的法律人类学
第五章 本体论的反思与困境
一、打破西方法律的高等性
二、人类学促成的反思
三、永远无法摆脱自我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编者按:本学期的《中外法律文化》首次“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书列入推荐书目,根据期中作业来判断,大概有4位同学曾经试图阅读过,但是到了期末作业上交之后,只有1位同学认真撰写了书评。这篇书评关于争论的解读虽然稍显简单,但是却颇为难得地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核心...

评分

编者按:本学期的《中外法律文化》首次“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书列入推荐书目,根据期中作业来判断,大概有4位同学曾经试图阅读过,但是到了期末作业上交之后,只有1位同学认真撰写了书评。这篇书评关于争论的解读虽然稍显简单,但是却颇为难得地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核心...

评分

编者按:上学期代课让学生们交论文,有个同学竟然出乎意料地写了我的书评,当然更意外的是其评论颇为到位,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而言实属难得,遂在其授权之下发布于此,一为鼓励和感谢,二则以飨读者。 我们是否可以研究法律人类学? 乍一看,这是一个很没道理的问题,原因很简...  

评分

编者按:本学期的《中外法律文化》首次“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书列入推荐书目,根据期中作业来判断,大概有4位同学曾经试图阅读过,但是到了期末作业上交之后,只有1位同学认真撰写了书评。这篇书评关于争论的解读虽然稍显简单,但是却颇为难得地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核心...

评分

编者按:上学期代课让学生们交论文,有个同学竟然出乎意料地写了我的书评,当然更意外的是其评论颇为到位,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而言实属难得,遂在其授权之下发布于此,一为鼓励和感谢,二则以飨读者。 我们是否可以研究法律人类学? 乍一看,这是一个很没道理的问题,原因很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本法律学术书。前两章各种人名书名专业术语,读得磕磕绊绊,后面就读得挺起劲了。写博士论文真辛苦,学术知识博大精深,态度还得要严谨细致。不过即便是写学术论文,也还是掩盖不了老师的活泼,哈。

评分

为了写课程论文读的,读完觉得法律人类学的综述没什么好写的了,但还是有所受益。

评分

第一本法律学术书。前两章各种人名书名专业术语,读得磕磕绊绊,后面就读得挺起劲了。写博士论文真辛苦,学术知识博大精深,态度还得要严谨细致。不过即便是写学术论文,也还是掩盖不了老师的活泼,哈。

评分

献丑了。

评分

献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