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晖
出品人:
页数:99
译者:
出版时间:2014-2
价格:2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7511972
丛书系列:六点评论
图书标签:
  • 汪晖
  • 鲁迅
  • 鲁迅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研究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阿Q正传
  • 阿Q
  • 生命
  • 瞬间
  • 鲁迅
  • 文学
  • 经典
  • 人物
  • 心理
  • 社会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作者简介

汪晖,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

2013年,10月20日,汪晖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一起被授予2013年度“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目录信息

一、《阿Q正传》的叙述方法与“国民性”问题
1. 在两种叙述传统之间的《阿Q正传》
2. 外国小说的影响与“国民性”的两重性
3.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二、直觉、重复与革命: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
2. “正传”作为正史的谱系
3. 六个瞬间之一、二:“失败的苦痛”与“无可适从”
4. 六个瞬间之三、四: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
5. 六个瞬间之五:革命的本能与“无聊”
6. 六个瞬间之六:大团圆与死
三、鲁迅的生命主义与阿Q的革命
1. 生命主义
2. 精神、身体与民族主义政治
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附记:阿Q时代的“死去”与“活来”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

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

评分

评分

在其新著《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中,汪晖试图通过引入本能/直觉维度,并上升到"关于身体的政治视野",(71)来重新解读鲁迅的《阿Q正传》,证明阿Q革命的动力和契机在于其本能和直觉,只有它们才能使精神胜利法失效,颠覆已然被阿Q内化了的"社会秩序"或"官方历史",展现阿Q...  

用户评价

评分

确实不错,汪晖的鲁迅研究还是有见地的。在汪的解读里,这一文本有了很激进的意味。其实有时候,因为已经是无名的鬼了,因为已经被还原为赤裸的生命,反而更可能突破叙事的缺口。做革命党,是要向下超越,到秩序之外去做。精神胜利法的失效证明了阿Q具有革命的潜能。鲁迅要求的这种革命意识是辛亥革命所没有完成的。期待一下精读系列之《故事新编》。

评分

张老师推荐。刚写完细读的论文,再看汪晖先生这篇,实在感同身受!就像这样,强行找出语词若危若安、若往若还的含混处加以附会的挫败感。那么,身体政治的奇怪论述、“国民性”的谜之辩证法,也就可以轻轻放过。好处在于清晰的逻辑和敏感的理论意识。而“向下超越”的命名,便不知伊于胡底了。

评分

小说不同于诗歌,更不是“经”,如此细致、咬文嚼字式的文本细读,本身有一定的不可靠性,特别是作者还要逻辑严密的从文本一步步推导出观点,这势必会引来论证上的争议。但只从观点看,作者讨论阿Q的六个瞬间,指出国民性本身就包含着反思的本能和契机,进而揭示革命在“寂寞无聊”与必要性之间的复杂矛盾,从而在维护五四的同时维护了革命从过去直到未来的意义。作者虽然争议颇多,但本书确实是扎实的左翼文本。我所不同意的,一是我认为国民性是“君子小人”混同之后的“小人性”,并非某一国民所专有;二是作者虽然保持着对当下的关注,如对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与阿Q进行对比,但更多的只是文字上的力量,到底如何通过直觉“向下超越”?如何进入“总体性”,所谓“历史的谱系”怎么克服以及能否克服?这些问题在漂亮的理论语言中均未得到展现。

评分

确实不错,汪晖的鲁迅研究还是有见地的。在汪的解读里,这一文本有了很激进的意味。其实有时候,因为已经是无名的鬼了,因为已经被还原为赤裸的生命,反而更可能突破叙事的缺口。做革命党,是要向下超越,到秩序之外去做。精神胜利法的失效证明了阿Q具有革命的潜能。鲁迅要求的这种革命意识是辛亥革命所没有完成的。期待一下精读系列之《故事新编》。

评分

晖哥真牛逼,不过忠告你老一句:少跟甘党和什么新儒家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