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锡人,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曆史學係榮休講座教授、中國颱灣“中研院”院士。
許倬雲先生不僅以其學貫中西的素養享譽海內外學術界,近二十年來他還緻力於曆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力圖將曆史的現實意義呈現給大眾,在中國大陸陸續齣版瞭《許倬雲說曆史:大國霸業的興廢》、《萬古江河》等著作,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
★為什麼中國走嚮大一統,歐洲發展齣列國並立的局麵?
★16世紀以來,麵對西方,中國為何無力招架?
★中華文明的復興,機遇何在?
史學大傢許倬雲先生從全球大曆史的視角,以兩條主綫分彆勾勒齣東西方文明發展的路綫圖:兩者長期以來平行發展,也存在各自發展的“峰與榖”及轉摺點;最終,中國形成大一統國傢,歐洲走嚮瞭列國並立,直至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明清以來中國一落韆丈,歐洲人則發現新大陸,開啓瞭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從此以後,在世界曆史的進程中,中國人隻能扮演追隨者的角色。
本書從地理環境、社會製度、思想文化等方麵,以兩相對照的方式剖析瞭兩者的成敗因緣,並指明瞭中華文明復興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这是一本由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写的比较中西两种文明发展脉络的简明读本。许倬云先生将中国与欧洲两个地区置于同一时间维度之中——两者当然始终都处在同一星球上,但不相交集的两大文明几乎就是截然两个世界——从上古时代谈起,左手中华,右手欧洲,从地理环境、社会制...
評分1957年,经胡适先生四次努力争取,时任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1962年3月2日,许先生学成返台当日,恰逢胡先生出殡。他赶到南港中研院送先生最后一程,因为先天不良于行,只能送到山下,内心百...
評分近年来,我注意到有一股思想的浊流在中国社会中肆虐,旨在抬高西方贬低中国,诋毁、弃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虽然中华文明客观上在几十年内基本祸害殆尽,但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主观上的依附感尚还存在。这使得中华文明的复兴尚存一丝生机。但若被这浊流得逞,则我五千年中...
評分读许倬云氏新著四种小感 文刘愚 周末两日,沉浸屋内,读许倬云氏新出史著四种。明媚的红日穿越花木扶疏、枝草蔓生的庭院直射桌边上,抖漏在我的衣角,却带给我一种异样的沉重和荒寂之感。来去无端的阳光仿佛是预示:周遭的一切繁华、热闹、温暖、哀感,终将如眼前这书...
評分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都是人类史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也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人类文化的两极,中西之间的对比已经构成“新历史”和“大历史”长久不衰的话题。我个人是阅读体验是,中国很多学院派作者的历史著述往往缺乏广博的人类知识背景,讲述中国历史的读物常常缺乏世...
每次梳理東西方曆史、文化、政治脈落與進程,都重新認知中國與中國人的特性與共性。
评分中西文明的演進和差異,可見一斑。
评分儒傢“安百姓”和“安人”是兩個誌業。“人”是自己周圍的人,“百姓”是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儒傢所關懷的對象不僅是國傢的公民、國內人民的福祉,也有人類全體的福祉,這是普世和永恒的價值觀念。
评分儒傢“安百姓”和“安人”是兩個誌業。“人”是自己周圍的人,“百姓”是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儒傢所關懷的對象不僅是國傢的公民、國內人民的福祉,也有人類全體的福祉,這是普世和永恒的價值觀念。
评分每次梳理東西方曆史、文化、政治脈落與進程,都重新認知中國與中國人的特性與共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