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可能是看《痛并快乐着》里白岩松说过,人应该多读点传记,无意中就结识了这本书。无需我再多加赞誉,梁启超先生的文笔可是连太祖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而李鸿章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物,这个人物,英雄或是败类,自有历史评说。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
评分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评分偶读此书,寥寥百十页有余,却几乎涵盖了晚清数十年间重要的军政外交大事中李鸿章其人其事。梁任公用笔简洁精要,文采卓卓,十分叹服。余一介庸碌,于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无有资格做任何臧否褒贬,然而读过之后,不免也有感触生于胸中,读罢掩卷不语,姑以愚钝之笔略记一二。 ...
评分记得大二那会子,黄天骥老师给我们开讲座,讲对联的写作,在举例中提到了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稍有对联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对得极好的联句,特别是“已死”对“先生”真可谓神来之笔。于是我过眼就记住了这个好对子,虽然知道杨三是苏州名丑角,...
评分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所...
因梁启超而读李鸿章,方觉末代行于泥潭之艰辛,成也时势,败也时势。
评分2.5★
评分文言文读不下去,只读了翻译部分。貌似很客观,但有些地方我在读的时候还是会替李鸿章辩护
评分“赋闲时期的李鸿章”中的勘查黄河汇报实在有些枯燥多余,其它部分很好看,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看完以后更喜欢梁启超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梁启超要一直追随康有为,就算反对共和,就算支持君主立宪,也没必要跟在康有为那个榆木脑袋后面啊,看文章是开明之人,难道也卡在了“尊师”的怪圈里?
评分“赋闲时期的李鸿章”中的勘查黄河汇报实在有些枯燥多余,其它部分很好看,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看完以后更喜欢梁启超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梁启超要一直追随康有为,就算反对共和,就算支持君主立宪,也没必要跟在康有为那个榆木脑袋后面啊,看文章是开明之人,难道也卡在了“尊师”的怪圈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