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隨人聖庵摭憶

花隨人聖庵摭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黃濬
出品人:
頁數:1084
译者:李吉奎 整理
出版時間:2013-7
價格:9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1091557
叢書系列: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史料筆記
圖書標籤:
  • 黃濬
  • 筆記
  • 史料
  • 曆代史料筆記叢刊
  • 近代史
  • 花隨人聖庵摭憶
  • 書信、隨筆與迴憶作品
  • 散文隨筆
  • 迴憶
  • 散文
  • 文人
  • 舊事
  • 生活
  • 情感
  • 書齋
  • 文化
  • 曆史
  • 個人經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花隨人聖庵摭憶》為民國時期齣版的一部筆記資料,原稿最初連載於《中央時事周報》,續刊於《學海》,起迄於1934年至1937年8月。積時既久,匯成巨帙。該書齣於福建侯官(今福州)黃濬之手,素被學界所重視。

有關《摭憶》成書經過,黃氏友人瞿兌之在該書序中曾說明原委,略謂,黃氏生前,將編定之“二巨帙”郵瞿;瞿“乃稍糾其筆誤數處,並誌所疑於眉端”。此稿隨為天津孔某藉閱。黃伏法後,孔某關河轉徙,但仍守信將原稿退瞿,還付黃傢。黃傢乃於北平付印,並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該書付印包含多少條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該書之序寫於昭陽協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為初版。初版僅印百部,未廣流傳,且非全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龍門書店高伯雨據1943年初版影印。該二種版本相同,僅收至1936年12月為止,全目347條。黃氏友人林熙稱,在黃被誅後,“很懷念這部筆記,深恐年深日久漸被消滅,而不知北平已有單行本也,因耗重資請人入某大學圖書館檢齣《中央時事周報》,以一年之力鈔為八大冊。未經印入單行本那部分文字,曾於1966年刊於《大華半月刊》,今又印單行本,名曰《補篇》雲”。

自《摭憶》一書行世以來,除非常歲月,學界之評價,實無大異。率皆持人書分論主張,即不以人廢言。刊印初版之黃澄懷、瞿兌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為黃氏兄弟,或為生前舊雨,尚有某種親情故誼在(即此輩亦是《摭憶》成書之功臣),而與黃濬毫無關係者,若鄭逸梅、鄧雲鄉諸先生,亦高度評價該書之文史價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紀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國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之主要撰稿人),對香港龍門書店老闆周康燮“竭力推薦”此書,謂“它的史料價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來用文言寫的筆記中,堪稱首屈一指,實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給學術工作者參考”。因而周氏決定影印發行。

中國大陸學者,陳寅恪先生當是最早肯定《摭憶》史料價值之一人。陳著《寒柳堂未定稿》記述:日本投降,“重返清華園,始得讀鞦嶽之書,深賞其暘颱山看杏花詩‘絕艷似憐前度意,繁枝留待後來人’之句,感賦一律”。“鞦嶽坐漢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殺。然今日取其書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精確,近來談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為上品,未可以人廢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補)中,陳先生弟子劉適(石泉)引黃萱函稱:“陳師對於黃鞦嶽的摭憶備極贊賞,他說:‘鞦嶽雖坐漢奸罪死,不當以人廢言’”。迨晚歲擬《寒柳堂未定稿》時收入此詩,題目改稱《丁亥春日閱花隨人聖庵深賞其遊暘颱山看杏花詩因題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約二十年間,他無改固常,堅持人書分論之初衷。

黃濬少年入京,自謂居北京三十年,熟習北方風土人情。既入世,同權宦顯要,前輩名公相接席,周鏇唱和,殆無虛日。耳食既多,目見益廣,對清代民國之史事掌故與夫人物軼事,詳為記述,或加考訂,或予議評。推而及之,遠及上古,旁涉海外,於軍國大政、宮廷秘史、財政金融、人際交往、旅遊山水、生産環保乃至社會萬象,林林總總,匪特內容豐富、議有見地,且文字生動,委婉傳神,足稱洋洋大觀。說者謂,其“所據資料,除雜采時人文集、筆記、日記、書劄、公牘、密電以及有關的一些外國人著述外,亦多本人親自經曆和目睹耳聞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徵引;“瞿兌之推重該書謂‘與夫交遊蹤跡,盛衰離閤,議論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時政教風俗之輪廓,亦顯然如繪畫之畢呈’,倫比洪邁之《容齋隨筆》,確非諛詞”。《摭憶》一書作為筆記史料之價值,已可概見。

著者簡介

黃濬,字鞦嶽,又稱哲維,號壺舟,室名花隨人聖庵,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據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黃濬本籍颱灣,其父黃彥鴻,字蕓淑,光緒十四年戊子科舉人,十六年庚寅科進士,簽分戶部主事,供職北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颱灣淪日後,遂久居都下,把籍貫改為福建。黃濬十七歲畢業於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授舉人,七品京官。嘗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入民國,任北京政府陸軍部承政廳秘書科科員,交通部法規編纂員,交通部秘書,財政部僉事、秘書、參事。得汪精衛等人賞識,1932年8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薦至地位僅次於秘書長之簡任級機要秘書,得與聞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門。

圖書目錄

整理說明 1
序 瞿兌之

一 北京西黃寺
二 京師清淨化城
三 弈術與政術
四 京西二石經山
五 做官與演戲
六 寶竹坡納妓棄官
七 石景山斜陽暮景
八 俞恪士《西溪》詩
九 國人不愛惜古建築
一○ 姚茫父論臉譜
一一 北京五塔寺
一二 名人墓塚之存廢
一三 陳仁先詠落日詩
一四 曾國藩觀微杜漸
一五 雍和宮四門專學
一六 “豨叭”秘教
一七 雍和宮大佛像
一八 清末朝政紊亂
一九 寶竹坡自劾去官
二○ 賽金花往事
二一 暘颱山賞花
二二 晉祠之泉
二三 鼕至今昔談
二四 溜冰與冰床
二五 《三十年來燕京瑣錄》訂誤
二六 文字學術隨世俱變
二七 踐卓翁與天蘇閣
二八 賽金花事傳聞不實
二九 《金鑾瑣記》詠庚子詩並注
三○ 宋廣窯琴
三一 鈞 窯
三二 北京悟善社
三三 人名妙對
三四 盛唐之治與衰世反思
三五 金陵僧道
三六 北京覺生寺華嚴鍾
三七 聞黃晦聞喪憶交遊
三八 杭州超山梅花
三九 曆史上之創置與摧殘
四○ 阜成門外磨盤鬆
四一 袁崇煥裏居
四二 顧橫波
四三 古服飾雜用鬍俗
四四 甲子直奉之戰紀事詩
四五 歌者琴雪芳
四六 北京玉泉山
四七 西湖桃花妙境
四八 鬍 餅
四九 明代有兩顧亭林
五○ 學界三聞人緻袁世凱書
五一 北京法源寺
五二 壺盧器
五三 餘壽平書調譚組庵
五四 懷陳弢庵
五五 南北督署媼與鶴
五六 鬍餅與鬍樂
五七 滄趣老人感事詩
五八 南京王荊公墓與宅
五九 唐宋人詠李花詩句
六○ 鬼子母與九子母雜考
六一 晚清漢大臣之擠軋
六二 張南皮熱衷仕宦
六三 梁節庵陳弢庵與張南皮書
六四 明孝陵傳為疑塚
六五 古今紅色之義
六六 《談陳弢庵》訂誤
六七 南京張佩綸舊宅沿革
六八 陳弢庵與晚清名士
六九 昆明湖與甕山
七○ 周靄甫《閱〈紅樓夢〉筆記》
七一 王旭莊與張繩庵絕交始末
七二 張南皮手劄叢稿
七三 庚子湖北貢品
七四 康熙諭天主教傳教士
七五 王可莊與張南皮書
七六 王玉峰三弦絕技
七七 黃石齋趙 NFDC5 叔論書警語
七八 光緒甲午翰詹大考
七九 文道希被逐始末
八○ 珍妃之死
八一 楊莘伯專劾附光緒帝諸臣
八二 周靄甫《紅樓夢》評語
八三 惲南田與甌香館
八四 宜興砂壺源流
八五 國人摧殘林木無度
八六 再談珍妃之死
八七 文蕓閣《聞塵偶記》有裨史事
八八 《景善日記》記內廷事
八九 嚴幾道歐戰詩
九○ 左宗棠郭嵩燾關係始末
九一 左宗棠郭嵩燾關係續篇
九二 左宗棠恃功使氣
九三 郭嵩燾以外交能手自負
九四 京西戒壇寺
九五 光緒帝欲留京辦交涉
九六 龔定庵李蒓客皆不工楷書 且喜罵人
九七 漢貲郎與清捐官
九八 郭嵩燾論辦洋務
九九 僧夏解
一○○ 清德宗死因之謎
一○一 光緒帝選後不能自主
一○二 潭柘寺
一○三 懿珍兩妃各勸其主上留京
一○四 郭嵩燾勸僧王循理而後戰
一○五 金山南移成陸
一○六 甌脫釋義
一○七 陳弢庵《圍爐話彆圖》題詩
一○八 吳柳堂《請免外國使臣跪拜疏》
一○九 吳柳堂屍諫所遺《訣兒書》
一一○ 清代大臣被毒之事至多
一一一 王湘綺論道鹹以來事
一一二 曾左賦性各異
一一三 《湘綺樓日記》之奇文昵語
一一四 黃晦聞壽張孟劬五十詩
一一五 西太後骫法濫刑
一一六 北京獄卒談數十年來獄事
一一七 賣友者終生負咎
一一八 王湘綺郭筠仙記夢
一一九 鄭叔問記鼻煙壺
一二○ 勝保與苗沛霖往還書劄
一二一 李蒓客與祥符二周隙末
一二二 南宋消暑之法
一二三 盆景溯源
一二四 彭玉麟少年寒苦堅忍
一二五 彭玉麟論江防書
一二六 施琅與李光地論鄭成功用兵
一二七 西山避暑
一二八 郭嵩燾使英前後緻瀋葆楨書
一二九 彭雪琴緻瀋幼丹論江防書
一三○ 吳梅村述黃石齋逸事
一三一 瀋愛蒼《哀馀皇》詩及引
一三二 嚴復與海軍
一三三 陳迦陵與歌童徐紫雲
一三四 秦淮河與西湖燈船
一三五 甲午戰後張之洞往來電稿十二通
一三六 宋虞廷論和戰宜先有自治之策
一三七 《聞塵偶記》有關甲午二事
一三八 清代高官寵信妖僧
一三九 曾劼剛《中國先睡後醒論》
一四○ 今昔物價
一四一 傷悼南明舊事詩
一四二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負謗
一四三 石濂(大汕)其人
一四四 吳興祚乃乾吏之纔
一四五 屈翁山雨花颱衣冠塚案
一四六 張南皮喜謗前輩
一四七 劉峴莊晚年善用幕僚
一四八 《三國演義》《說嶽傳》史證
一四九 社會事物由繁變簡
一五○ 杭州西溪
一五一 與梁任公論學談政
一五二 《新唐書》減字之弊
一五三 錢塘觀潮
一五四 近代人纔之培植
一五五 孔融遠啓魏晉之風
一五六 明代身言即今之口試
一五七 退榖舊遊
一五八 曾劼剛之國傢意識
一五九 馬建忠條陳歐洲政事
一六○ 琉球使臣流寓京師
一六一 硃勔子孫世業園藝
一六二 雞毛筆
一六三 製筆諸說
一六四 姚茫父論筆之起源
一六五 姚茫父桂未榖之論墨
一六六 張簣齋詠石炭詩
一六七 陳三立甲午請誅李鴻章
一六八 曾國藩居疑謗之地
一六九 陳右銘風雪募餉
一七○ 南宋蘇洄《金陵雜感》詩
一七一 遊百洞山
一七二 梁節庵緻楊叔嶠二劄
一七三 梁鼎芬與李文田
一七四 陳右銘之謀略
一七五 《商山鸞影》傳奇
一七六 扶箕賦詩
一七七 《庭聞錄》記僧諦暉事
一七八 陳寶箴撫湘開新治
一七九 曾瀋爭厘捐餉項
一八○ 曾國藩自強策
一八一 嶽飛“痛飲黃龍”本意
一八二 王船山論嶽飛之戰守
一八三 曾國藩之《挺經》
一八四 曾國藩忍氣吞聲
一八五 為政在養活細民
一八六 曾國藩幕府人纔之盛
一八七 房山遊蹤
一八八 曾國藩陶熔材質之術
一八九 士與幕客
一九○ 林紓譯西書之原始
一九一 林畏廬《閩中新樂府》入木三分
一九二 晚清中西禮儀不同
一九三 李曉暾《曉廬類稿》
一九四 龍膊子之役首功公案
一九五 南宋會子與行市
一九六 《聞塵偶記》記內廷事
一九七 文道希記寇連材等事
一九八 樊增祥緻張之洞密劄
一九九 李蒓客以搏擊得禦史
二○○ 宋代避諱之遺俗
二○一 許著《張文襄公年譜初稿》節錄
二○二 《湘綺樓日記》記甲寅入都
二○三 具刺賀年與名片賀年
二○四 江叔海逸聞
二○五 世傳太常寺仙蝶
二○六 魏瀚為林紓《閩中新樂府》作序
二○七 馬夷初記武林新年風俗
二○八 周彥升論朝鮮朋黨
二○九 東晉以來之箋紙
二一○ 明清間李漁倡著作權
二一一 信州寶井堂故實
二一二 南京承恩寺小考
二一三 問簽扶箕故事
二一四 大鶴山人《樵風樂府》
二一五 李鴻章緻函瀋葆楨論颱事
二一六 吳小城與樵風彆墅
二一七 《庚子鞦詞》故實
二一八 鄭叔問晚景
二一九 鹹豐初年之勒捐高官
二二○ 新聞紙泄漏外交軍事案
二二一 樵風彆墅逸聞
二二二 清末廉員宴客不易
二二三 趙鳳昌與東南互保
二二四 張之洞鹿傳霖力主兩宮西幸
二二五 陳散原為羅正誼立傳
二二六 周彥升《讀史》詩
二二七 麥潘兩粵生
二二八 記魏匏公
二二九 民初武人恣意妄為
二三○ 鄭叔問精於鑒賞瓷器
二三一 江叔海親自安排後事
二三二 張南皮集外書劄節錄
二三三 記經蓮珊
二三四 “六更”傳說
二三五 鉢集鍾會
二三六 明清京師十庫
二三七 李後主澄心堂紙
二三八 曾國藩傢書原稿三通
二三九 嘉慶間湘贛土客械鬥案
二四○ 何平齋談京通倉之弊
二四一 戴醇士去官之故
二四二 趙鳳昌所記之馮子材
二四三 王孝祺覃修綱事跡
二四四 何平齋記拿辦吏部索賄書辦
二四五 雅謔與笑柄
二四六 張南皮軼文二篇
二四七 趙鳳昌記五大臣齣洋考查事
二四八 秘魔崖題壁詩
二四九 寶竹坡晚年貧睏
二五○ 袁漱六藏書散齣始末
二五一 李木齋談清宮廷事
二五二 同光間南北派係
二五三 張之洞之識與量
二五四 陳散原緻陳伯弢書之詼詭
二五五 陳散原《崝廬記》
二五六 王靜庵《頤和園詞》
二五七 張南皮怠慢袁項城
二五八 張南皮名士性嗜
二五九 袁世凱罷黜始末
二六○ 袁世凱似桓溫
二六一 夏午詒詞中逸聞
二六二 閩江口倉石澳
二六三 明清宮室興作規模
二六四 故宮真武廟明代旗竿
二六五 記羅癭庵
二六六 宋刊《卻掃篇》記王氏藏書
二六七 楊乃武案野史徵存
二六八 張之洞之尊人善治州縣
二六九 傳張之洞為猿猴托生
二七○ 禪傢自省之法
二七一 羅癭庵挽瀋子培詩
二七二 瀋子培論唐宋詩演變之跡
二七三 黎壽丞補述袁漱六藏書事
二七四 西湖慨嘆
二七五 理安九溪十八澗
二七六 梁節庵兩湖書院聯
二七七 左宗棠西徵舉藉外債
二七八 記曾習經
二七九 張之洞毛昶熙主以騎兵製撚
二八○ 陳弢庵與張簣齋之交情
二八一 楊乃武案公私資料續輯
二八二 曾重伯《紇乾山歌》箋釋
二八三 曾國藩納妾談
二八四 [長亭怨慢]記昆明湖舊遊
二八五 章太炎《新方言》舉隅
二八六 祝吏香記彭剛直軼事
二八七 紀王碧棲
二八八 葉鞠裳論褙帖
二八九 談國人之命名
二九○ 吳介清記兩侍郎褫職事
二九一 陳衎記戚繼光俞大猷軼事
二九二 記唐樂器雙忽雷
二九三 王闓運《湘綺樓記》
二九四 記姚石甫張亨甫交誼
二九五 《閩産錄異》說荔枝
二九六 李鴻章聯俄齣於西太後意
二九七 汪袞甫詩
二九八 熱河密劄與所記朝局
二九九 陶雲汀《蜀 日記》
三○○ 鬍林翼集外雋語
三○一 鬍林翼逸事二則
三○二 易實甫創長篇散文詩
三○三 易實甫作詩之割裂搭截題
三○四 福建龍眼
三○五 《蜷廬隨筆》記甲午翁同龢主戰
三○六 海軍專款挪用與甲午喪師
三○七 張謇劾李鴻章疏
三○八 記岑盛之
三○九 洪邁論史
三一○ 畸人嚴鹹
三一一 唐代二王當平反
三一二 瀋濤園《寶井堂記》
三一三 治經當求精義且見實用
三一四 羅癭庵論初學書法
三一五 張蔭桓與伶人秦稚芬
三一六 古寢衣與今睡衣
三一七 畫傢陳師曾
三一八 畫傢王夢白
三一九 為王夢白《十二生肖圖》題詩
三二○ 葉鞠裳論古碑七厄
三二一 天發神讖碑之存毀
三二二 梁任公作姚茫父五十壽詩
三二三 姚茫父題王夢白《猴技圖》諸詩
三二四 姚茫父《麯海一勺》
三二五 隨園興廢
三二六 明初南京十六樓
三二七 訂《語石》小誤
三二八 小倉山非倉山
三二九 杜茶村《秦淮燈船鼓吹歌》
三三○ 吳汝綸記伊藤博文來華
三三一 曾國藩緻李鴻章函中論外交要語
三三二 湘之畸人周印昆
三三三 蹇季常其人
三三四 王湘綺《祺祥故事》
三三五 曾國藩隱為端肅訟冤
三三六 郭筠仙推崇端肅
三三七 國傢存亡大計
三三八 周印昆《頤和園雜題》詩
三三九 周印昆《題兩石船》詩
三四○ 恭親王之進退關係朝局
三四一 吳摯父記同治旨革恭王事
三四二 同治大興園工原委
三四三 傳說同治帝欲殺恭王
三四四 賽金花所異於土娼者
三四五 恭親王齣軍機之原因
三四六 恭親王瑣事匯抄
三四七 張芍岩《頤和園詞》
花隨人聖庵摭憶補篇
一 《越縵堂日記補》所述端肅故實
二 張南皮《讀史》詩
三 《慈禧傳信錄》所述端肅一案
四 曾國藩論為政須尊賢容眾
五 尖語快論
六 李蒓客論陳孚恩勝保高延祜諸事
七 吳汝綸之史論
八 圓明園被焚之記載
九 徐叔鴻《〈圓明園詞〉序》
一○ 徐叔鴻傢世
一一 楊雲史《〈檀青引〉序》
一二 綺春園
一三 圓明園焰火彩燈及園內珍物
一四 黃晦木《小友》詩
一五 李蒓客所記琉璃廠毆官案
一六 古書音譯用字互異
一七 鄭叔問跋王湘綺《圓明園詞》
一八 北京上元燈景
一九 鮑辛圃《琉璃廠春遊詩》
二○ 李若農諫阻重修圓明園
二一 圓明園之建築與景緻
二二 惠山聽鬆庵竹壚
二三 譚組庵跋王湘綺《圓明園詞》
二四 北京燈火
二五 北京飲饌
二六 吳愙齋賞識袁項城
二七 吳愙齋尊崇醇王之奏與軍機處 僞作之摺
二八 高伯足詩哀肅豫庭
二九 梁瀚緻鬍林翼書
三○ 秦東田《宣爐說》
三一 孫琴西譏病瀋幼丹
三二 李蒓客譏瀋幼丹不通無學
三三 硃曼君《感逝銘》
三四 瀋愛蒼記瀋曾齟齬
三五 硃竹垞析産券
三六 蘇元春為李鴻章鳴不平
三七 謝枚如《課馀偶錄》
三八 李蒓客記越中燈事
三九 壽山石諸說匯錄
四○ 導淮之議
四一 竹紙製法
四二 鍾錶舊聞
四三 瀋白漊詩紀惲南田身世
四四 呂晚村《丘震生筆說》
四五 八指頭陀緻吳雁舟書
四六 八指頭陀
四七 八指頭陀說輪迴轉世
四八 “精忠報國”實為“盡忠報國”
四九 黃梨洲為豐坊作傳
五○ 傳清代有唐天寶年間之鹿
五一 長樂三高
五二 杜翰緻鬍林翼密劄
五三 川陝易亂後治
五四 《太後下嫁考》之異同
五五 承平烹飪
五六 戶部兩案及肅順翁心存之嫌隙
五七 郭意城其人
五八 郭筠仙論稅務二箋
五九 《冰鑒》托名曾國藩著
六○ 徐健庵《古不閤葬考》與太後下嫁
六一 鄭天挺《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
六二 說 椅
六三 清同治帝之死因
六四 倭與日本之彆
六五 蒜
六六 關羽與磨刀雨
六七 鹹豐帝之纔略與失德
六八 鄭叔問論糧罌
六九 食黃瓜朋友反目
七○ 洪承疇建滿漢分彆之策與亡清
七一 宣南洗象
七二 京師洗馬
七三 “儂”之音義
七四 汪梅村之際遇及政論
七五 《石遺先生年譜》戊戌紀事
七六 說奸細
七七 陳石遺廬山遊蹤
七八 曾國藩贊汪梅村“三可”
七九 唐佛塵緻歐陽節吾書
八○ 唐佛塵就義記
八一 唐佛塵忠義凜然
八二 梁鼎芬危言怵張之洞
八三 唐纔常失敗之關鍵
八四 譚復生談禪說理論時勢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间。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室名花随人圣庵,生于清光绪十六...

評分

《花随人圣庵摭忆》之价值,世有定评。此书卷帙浩繁,内容广博,既为笔记体,作者随写随刊,初无意于体例之谨严,又无索引,翻检颇伤不便。曩读此书,就所感兴趣之问题随手抄录,略加整理,分为北京掌故、学术议论、人物交游与论评、诗词本事及评析四类,各类下以页码顺序排列...  

評分

《整理说明》云:“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实乃大谬! 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 第十九集》:“地佑星赛仁贵郭盛——黄濬(字哲维,号秋岳,原籍台湾,甲午后随家移福州,遂占籍侯官,曾官财政部参事)。” 吴宓《吴宓诗话》:“聆风簃诗 侯官黄浚字哲维,号秋岳(1891~1937)...  

評分

一月二十九日收到余英時先生給我的一柄扇子,一面是黃秋岳小楷抄詩,一面是黃秋岳姪子黃懋忱臨仇十洲《仙山樓閣》設色界畫。是一九二九己巳年黃秋岳賀沈崑三四十歲生日的壽禮。余先生信上說,余太太淑平大姐的姨母是沈崑三的獨女沈燕,留學英國,曾經陪伴父親隨胡適到美國...  

評分

原书上没有书号。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用戶評價

评分

693-695:陳師曾;695-697:王夢白;10、164-165、322-324:姚茫父

评分

補標。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评分

不愧是近代第一筆記,文筆雅潔、見識卓越、材料豐實,當告諸後人,治晚清民初士大夫文學,必應讀此書

评分

舊京味道,人歌人哭方寸間。【纔情文筆俱佳,史料綫索竟有那麼豐富,為學年論文僅僅是粗翻過一遍,想來也是一大憾事。來日再細讀。】

评分

作者肚中到底知道藏有多少掌故?文筆也可以,這居然還是個不摺不扣的大漢奸寫的,詭吊。適閤隨手翻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