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怒目少年》記述由1933年他前往抗戰後方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是王鼎鈞對中國社會所做的見證。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
王鼎鈞
筆名方以直,山東省臨沂縣人,民國十四年四月四日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三十八年來台,曾任中廣公司編審、製作組長、專門委員,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代理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人間」副刊主編,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華文主編。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
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左心房漩渦》,也是獲獎最多的一本),台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評論獎章,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1999年《開放的人生》榮獲文建會及聯合副刊評選為「台灣文學經點名著」。2001年,獲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傑出華人會員」獎牌、同時獲此榮譽的尚有琦君、夏志清、鄭愁予。
《怒目少年》是王鼎钧回忆录的第二部。所记录的,是作者自1942年夏天离家至1945年约三年时间的“流亡学生”生涯。 作者开篇便说:出门一步,便是江湖。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忽然走出书斋、远离家乡,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直面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王鼎钧进入的是李仙...
评分 评分往事如烟,烟已成风景;往事如云,云已化甘霖;往事如水,水利生万物;往事如风,风制造气候。常言道文如其人,读其文想象其人。疫情严重,宅家数日,把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读完。 一,《昨天的云》 看第一册回忆录《昨天的云》可见作者尽量避免议论,维持一个馄沌未凿的少年...
评分《怒目少年》是王鼎均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了王鼎均作为流亡学生,从家乡山东兰陵到安徽阜阳,再到陕西汉阴一路的颠沛流离、受想行识。 “流亡学生”这词总引发我的浪漫想象。少小离家,与伙伴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真实的流亡,远没那...
评分各人有各人的命
评分父亲将其送出门讲,从此家庭不再能避风雨一节最令人感动。学校生活颇为干燥无聊,国家惨切,只能勉强养活,学生如叫花,疥疮遍地,但总不至于无辜死于非命。文章中对于鲁籍大员李仙洲着墨甚多。最后则是当事人对于学潮以及国府落败的反思,言简理深,不怒不乱,反倒让人读的心悦诚服。
评分鼎公的散文笔法与春秋笔法在这一册中的得失便清楚体现了。笔法终究只是蘸水,没有实料就不会好吃。这一册的内容相对而言并不充实,加之鼎公的春秋笔法,有些人有些事也写得也不甚清楚,所以散文笔法写成并不是很好看。也就最后写学潮部分较耐看,其余也就平平了。
评分有字句在心里。
评分【2015.4.13 — 2015.4.2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