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少年

怒目少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鼎钧
出品人:
页数:226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1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2286
丛书系列:王鼎钧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王鼎钧
  • 回忆录
  • 台湾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散文
  • 三联
  • 青春
  • 成长
  • 校园
  • 热血
  • 友情
  • 励志
  • 少年
  • 奋斗
  • 逆袭
  • 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 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朱西宁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杨照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作者简介

在台湾,无人不识王鼎钧。在大陆,读者常问:谁是王鼎钧?

他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1942年,他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经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目录信息

怒目少年目录
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1
第一部
1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3
2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7
第二部
1我,一个伪造的人............15
2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18
3撒豆成兵,聚沙成塔............21
4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26
5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30
6“入鲁”并未认真实行?............33
7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37
8师友,在光阴里............40
9莫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44
10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49
11这样那样,渐渐长大............52
12都是生物惹的祸............57
13小说女主角会见记............63
14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69
15五叔毓珍............73
16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78
17群众的愤怒转向了............83
18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89
19我不敢感谢上帝............92
第三部
1跟着摩西过红海............99
2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102
3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105
4把好酒留到末日............109
5世界上最长的散步............114
6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120
7宛西,我闻我见我思............124
8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127
9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132
第四部
1如果……这里就是江南............139
2最好的哲学老师............144
3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148
4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152
5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158
6牛老师,戏剧与人生............162
7新师表如此如此............166
8孤雁不堪愁里听............170
9爱情,苦闷的象征?............174
10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177
11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181
12总得让我想一想............186
13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189
14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194
15迟到的歌声:散了吧............197
16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201
17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206
第五部
大结局............215
附录
难忘的岁月............22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往事如烟,烟已成风景;往事如云,云已化甘霖;往事如水,水利生万物;往事如风,风制造气候。常言道文如其人,读其文想象其人。疫情严重,宅家数日,把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读完。 一,《昨天的云》 看第一册回忆录《昨天的云》可见作者尽量避免议论,维持一个馄沌未凿的少年...  

评分

#20180727#怒目少年 :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 小孩子长大了,总归要离开家的。作者17岁离开自己的老家山东,前往安徽阜阳。这条道路不好走,长途跋涉穿过日本的占领区,幸好一路平安,开启了自己正式的求学经历。就读于国立二十二中,在校长李仙洲的努力,成为了一所国立学校...

评分

by尹敏志 1944年年底时,王鼎钧这些流亡学生们怎么都不会想到,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竟然会是羸弱不堪的中国。在那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日军稍一发力,便连下河南、湖南、广西等省,打通了大陆交通线,陪都重庆岌岌可危。此时,国民党政府已计划日军若一旦入川,便迁往更偏远的...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休憩163rd,无止境的行走,没有终点的少年岁月,早早的接触硝烟,死亡,贪腐和斗争的少年岁月,那些易怒的少年人,在大时代的图景下面,我看不见他们,尽管他们是那样的精诚专注和愿意奉献。上帝视角下众生可笑,是正常的吧

评分

为什么一个台湾人写出的回忆录反而令我觉得那时的共党还挺可敬可爱呢

评分

干净,斩截,慈悲,境界实在超出巨牛河太多。

评分

读来缓慢;从第一部的轻缓到此部的滞重,青少年时段的苦闷、思虑、挣扎、迷茫俱有体现,一部青少年心理史也是一部国立二十二中简史。对学潮的参与和体会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具体的文本,然而因其自有参照系,又不能从学校/政府的角度提供相反的视角,表现出一种局限来。

评分

抗战时期学生的流亡史,虽然作者行文时出于阶级仇恨的原因,动不动就对我党大肆污蔑。但在分析具体事件时,又表现对我党的同情,甚至不可避免的走向左倾,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吊轨之处吧,即使是后来人、明白人,也不能完全解脱。读国共双方学生的回忆录,解放区的学生永远在欢声笑语的革命,只有集体,没有个人;国统区的学生则永远在一潭死水的校园里中觅食、挣扎与逃亡,最终结果仍然不过是发疯或者死亡,这不单单是两种生活的不同,也是两种权力塑造下记忆的不同。譬如学潮,我们大学史研究者总努力要去寻求其中国共斗争的历史,其实在当事人看来,学潮只是一顿饭的代价。不见怒目,只有沉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