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博罗夫斯基的生平富有故事性,“天才作家,早逝成谜”。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苦熬两年后,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那段苦难的集中营岁月。不满二十九岁时自杀身亡。
2.作品和本人受到诸多赞誉,终将与波兰文学一起不朽。博罗夫斯基揭露纳粹集中营人间地狱的小说,被波兰文学界和欧美学者一致认为是描写这一题材最优秀的作品。获得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极高的赞誉!
3.冷酷与恶的极致必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善。这本集中营小说集记录的是丑恶的极权统治下人性与生存的矛盾,见证罪恶、残忍之后,能唤起人们对善无止境信念的追求。
4.博罗夫斯基的多篇作品被名导改编成电影。《告别玛利亚》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导演是菲利普•齐而格。《格伦瓦尔德战役》1970年被改编为电影,名为《战后的大地》,导演是安杰伊•瓦依达。获得197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本书收录的短篇小说精选自博罗夫斯基反映其集中营经历的短篇小说集《告别玛利亚》和《石头世界》。
“二战”期间,上千万无辜民众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毫无选择的权利。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当中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偷窃、玩弄手段,为了活着而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儿子偷面包,做监工的父亲 吊起儿子的脖子;因为想要活下去,年轻母亲不愿认领自己的孩子;因为想要多一碗汤、多一床毯子、靴子厚一点,那些具有行刑人与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从犯人中选出来的犯人看守们将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送进毒气室……
博罗夫斯基用客观、冷静的笔触描写了集中营里不同人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反应、行为和生存方式。他的作品充满勇气,他敢于直面悲惨环境和身处其中的自己。
博罗夫斯基描写集中营的短篇小说,不仅是波兰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杰作。他文风简洁、笔法写实,但在朴实无华之中,意义深邃,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事实。
塔杜施•博罗夫斯基(Tadeusz Borowski,1922—1951)
诗人、作家,“二战”后波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43年到1945年期间,先后被关押于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战后发表反映其集中营经历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告别玛丽亚》和《石头世界》。因战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战后的文坛气氛均令他绝望,在不满二十九岁时自杀身亡。
读完波兰作家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奥斯维辛》,我的脑海里缭绕着复杂的疑惑云团,似乎这本书和我预期的不一样。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二战时期最恶贯满盈的集中营,飘荡着上百万犹太人的灵魂,我却未从书中听到声嘶力竭的挣扎声,未见识到像南京大屠杀那样...
评分聪明的犹太人遭遇了灭顶之灾,奥斯维辛,犹太人的人间地狱。焚尸炉、毒气室、饥饿、惨无人道、屠杀……这些组成了奥斯维辛的日常生活。人在里面无法成为人,只是行尸走肉。想到这个地方,一股寒气从心底里升腾,原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因为你没有了解到奥斯维辛...
评分聪明的犹太人遭遇了灭顶之灾,奥斯维辛,犹太人的人间地狱。焚尸炉、毒气室、饥饿、惨无人道、屠杀……这些组成了奥斯维辛的日常生活。人在里面无法成为人,只是行尸走肉。想到这个地方,一股寒气从心底里升腾,原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因为你没有了解到奥斯维辛...
评分 评分立秋后的第四天,今天早晨醒来,天气突然变得安静透彻,令人惊愕。因工作性质的关系,我每年8月份总要更忙碌一些,这样的工作如此从事了5个年头,内心正在凝结一种规则,像晴耕雨读,春种秋收一样,忙的时候便自己找个借口懒了起来,放弃每天早起的努力,也把手头看书,写东西...
人吃人的世界,在其他文学作品和戏剧中多少有些了解。可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最后两章,作为幸存者回到之后的生活,作者的叙述简洁却冷酷到让人窒息。合上书真的是欲哭无泪,你永远也想象不到人究竟能残忍到何种地步。到底是那种环境下把人性逼向绝路,还是那种绝境中激发出了人的本性,能百度到的作者的信息不多,可那种绝望到最后走上绝路也多少有些能够理解。庆幸于生在当下,至于其他的我只能说我没有资格评判作者与他的作品。
评分是一本读了会心疼,读了会流泪的书!因为太真实,因为太残酷
评分有秩序的屠杀必滥杀更恐怖
评分都看出心理阴影了,熏疼在里面待这么多年熬下来活着出去还要自杀的作者_(:зゝ∠)_
评分死亡赋格。这样的写作无法用打星来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