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绞肉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作者:【俄】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
出品人:
页数:454
译者:赵国星
出版时间:2015-4
价格:5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90681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军事
  • 回忆录
  • 历史
  • 苏联
  • 二战史
  • 苏德
  • 人物传记【苏俄】
  • 战争史
  • 二战
  • 东线战场
  • 苏德战场
  • 军事史
  • 勒热夫战役
  • 历史战役
  • 战场纪实
  • 战争残酷
  • 战地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是二战苏联红军士兵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回忆录。本书记述了作者的三年战争生涯,被遗忘的勒热夫战役,血腥的白俄罗斯战役,以及最后的东普鲁士战役。从步兵学校的学习,从前线到后方机关,以及他在战时莫斯科的闪电恋爱,戈尔巴乔夫斯基向我们全景式展现了他的经历。他的回忆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的嘶吼和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的啸叫。

作者简介

戈尔巴乔夫斯基 ,俄罗斯人,18岁进入苏联秋明战斗步兵学校学习,1942年秋尚未毕业,即随军校学员集体奉命进入第30集团军,投入勒热夫战役。他先后在苏联红军第30集团军第215步兵师、第31集团军第220步兵师、第352、第331步兵师服役。历任普通士兵、排长、连长、团部和师部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干事。战争结束后戈尔巴乔夫斯基退役,先后做过教师、记者和作家,1994年移居美国。

目录信息

前言
译者序
编译者的话
作者序
致谢
第一部分 我最初的军事教育:
1942年1—5月
第1章 学员和指挥员:1942年1—3月
第2章 毕业:1942年4—5月
第3章 奔赴前线之路:1942年5月
第二部分 勒热夫绞肉机:
1942年6月—1943年3月
第4章 露营:1942年6月
第5章 寻找真相及其缘由:1942年6—7月
第6章 在步兵连:1942年7—8月
第7章 第一战:1942年8月24日
第8章 第359卫生营:1942年8—9月
第9章 多雨的秋季:1942年10—11月
第10章 变节者:1942年11—12月
第11章 新的任命:1942年12月30—31日
第12章 我成了团里的共青团书记:1943年1月
第13章 “狩猎”行动:1943年2月
第三部分 从勒热夫到国境线:
1943年3月—1944年7月
第14章 紧随敌后:1943年3月
第15章 莫斯科:1943年4月
第16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1943年4—9月
第17章 奥尔沙之战:1943年10月—1944年5月
第18章 向西方——前进:1944年6—7月
第四部分 在波兰和东普鲁士:
1944年7月—1945年4月
第19章 “不能碰的人”:1944年7—12月
第20章 在波兰:1945年1月
第21章 在东普鲁士:1945年1—2月
第22章 到波罗的海岸:1945年3—4月
第23章 胜利前的最后几步:1945年4月
第24章 战争的最后几天:1945年5月
第25章 被征服的德国:1945年5—8月
跋:反思勒热夫之战
注释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关于二战的回忆录早已汗牛充栋,今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中外各界都在为纪念活动奔忙,尤其是作为二战时期主要盟国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出版了大量关于那场战争的文献,其中不乏各种回忆录。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著作除了大量的文献编撰和...  

评分

关于二战的回忆录早已汗牛充栋,今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中外各界都在为纪念活动奔忙,尤其是作为二战时期主要盟国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出版了大量关于那场战争的文献,其中不乏各种回忆录。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著作除了大量的文献编撰和...  

评分

关于二战的回忆录早已汗牛充栋,今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中外各界都在为纪念活动奔忙,尤其是作为二战时期主要盟国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出版了大量关于那场战争的文献,其中不乏各种回忆录。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著作除了大量的文献编撰和...  

评分

评分

关于二战的回忆录早已汗牛充栋,今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中外各界都在为纪念活动奔忙,尤其是作为二战时期主要盟国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出版了大量关于那场战争的文献,其中不乏各种回忆录。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著作除了大量的文献编撰和...  

用户评价

评分

两星半。可以配合着J.罗伯茨《朱可夫》传记一起读。考虑到这本自传回忆录是在移民美国后完成,与其将此书看作对一场惨烈战役的全面反思,不如将其视为一份极权主义人格的典型样本,因为作为一本自传,它的说服力并没有足够的诚实可言。这种诚实的缺失,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苏联时代心理烙印。其特征是,作为毛子极权体制曾经的一份子(不要忘记作者在二战期间,最高职位是师级政委),通过对记忆的精心铺排,作者意在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他曾经在每一个职位上,力所能及地反对斯大林和他的官僚体制每一项不合理的战争政策与错误的军事行动。作为“斯大林的政委们”,一个体制的合谋者乃至受益者,在暗度成仓的回忆中,转身成一位“异见分子”,这种事我们能够想象么?此书价值在于作者对前线战事的回忆,可以知道如果没有英美援助斯大林完全可能输掉战争

评分

现在喜欢看平民笔下的历史这类书籍,视角很好,战争体验残酷但是真实,而且个人的一些情况事情记载很详细。不过作者文笔比较散乱。也许是语言表达的问题。

评分

没时间展开细读只能匆匆翻过,像另一本德国基层军官的回忆录一样,作者熟读莱蒙托夫、普希金,如果钢铁擦身而过一定是文化的滋养救了人一条狗命。作者身为犹太人具有天然的他者属性,点滴细节都能处处用心,在医院里和其他兵种士兵座谈,在阵地上分析士兵的家乡和民族,俨然是个未经训练就能在战壕里自觉开展参与观察的人类学家。作者的回忆能揭露不少历史和宣传资料里不曾披露的材料,比如刻画了中层指挥系统和普通士兵多面形象,以及苏军抢劫平民,开设妓院,内部杯葛,灾难性的指挥不力。前半部分很好,战争的巨大牺牲,后半部分作者平步青云反而没什么太大意义。

评分

古哥介绍过。了解了战争中许多真实的细节,在官宣和多数影视文学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评分

就和其它苏联将、帅级军官的回忆录一样,免不了要撇清自己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