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星星》是勒克莱齐奥最杰出的代表作,表现出一种笔酣墨饱的成熟,以美轮美奂的文字书写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让人无从拒绝。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
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学会了等待。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尖顶在闪闪发光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交换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姓名,自此再未相遇……。
勒克莱齐奥,一九四0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0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二00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本风格迥异的小说。 物质符号成堆,那册取消了传统意义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战争》让彼时孤陋不堪的我惊为天书,以至可以不去计较其恶俗的封面。许久以后,还记得当年如何个捧读一气不可遏制,拜作者一泻千里般的文字所赐。许钧的译序也有...
评分如果没有《流浪的星星》,我不会对勒克莱齐奥另眼相待。 曾经读过他的五个短篇(《世界文学》1991年第2期),觉得这位法国作家喜欢玩味探索情感,喜欢在情感的弥漫沉淀中去寻找题材。青春期的迷乱爱情,对美好事物或时光的缅怀,孤独忧郁而迷茫的灵魂,还有对边缘地区那种...
评分本书以艾斯戴尔一家的流浪为线索引出整个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的苦难,以及以色列建国后发生在巴勒斯坦人身上的暴力轮回。一直不喜欢这种大调式的作品,因为它太容易变成一种宏大叙事,作家屈从于政治正确不得已说一些陈腔滥调,然后读者例行公事的“感动”。“讲了什么”兴趣不大...
评分战争,是绝望与黑暗的深淵,人性泯滅,欲望被喚醒,血腥杀戮掠奪主宰一切。沒有經歷戰爭的我體驗不到那種比死還可怕的絕望,究竟如何在漫無邊際的黑暗里保持光芒?如何才能不被那绝望吞噬?战争摧残了生命,也强大了生命,但这个代价太大了,太痛了
评分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流浪的星星》是这样开篇的:“只要听见水声,她就知道冬日已尽。”我翻开此书,瞬间就被这句话给打动了。这是当代小说中久违的诗意,它要求着一种缓慢、安静和耐心的谛听,当我们应和了它的召唤,我们便会迅速无碍地进入到主人公艾莲娜的内在生命空间中。随...
连《诉讼笔录》中仅有的灵韵光沫也荡然无存,《流浪的星星》多少有些像令人尴尬的冷菜拼盘——始终处于梦呓状态的人物、强硬刻板的宗教说教、游离的战争情绪与场景雕琢、模式化的修辞与心境揣度(每隔几页就蹦出一句“心跳的快极了”)。宗教、战争、死亡、少年的性冲动等等这些宏大主题被系于星星般流浪着寻找耶路撒冷这一主题的细线上,显得悬而未决,一弹即断。无数短暂的场景性情节如同羽绒服上抽出的一根鸭毛,没头没脑。我没看出诺贝尔奖得主的风度。
评分写得真细腻啊~ 但从“萘玛”一章往后至结尾,在时间上还是太跳跃了,那种迷人的缓慢的时光流逝的感觉虽有,但章节中叙述对象和自白人称的不同造成的距离感还是很明显的,或许是不太习惯这种写法的原因。总之还是要再赞一次:写得真是细腻啊~
评分去掉萘玛那部分就好了
评分人生最难得是有一颗慈悲的心。
评分战争,是绝望与黑暗的深淵,人性泯滅,欲望被喚醒,血腥杀戮掠奪主宰一切。沒有經歷戰爭的我體驗不到那種比死還可怕的絕望,究竟如何在漫無邊際的黑暗里保持光芒?如何才能不被那绝望吞噬?战争摧残了生命,也强大了生命,但这个代价太大了,太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