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俊翻譯的《憶巴黎—不固定的盛節》是海明威晚年所著、並在其死後齣版的迴憶錄。在這本書中,海明威追述瞭自己年輕時旅居巴黎的一段歲月。一戰結束後,海明威在康復後以駐歐記者的身份來到巴黎,與妻子哈德莉過著艱苦卻快樂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海明威是如何穿梭於巴黎的各個咖啡館中,在西爾維婭.比奇的書店裏賒賬藉書,流連於賭馬場中,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小說創作。《憶巴黎》中,龐德、斯泰因夫人、喬伊斯、菲茨傑拉德等文人雅士的身影隨處可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塞納河畔的風光景物。正如作者所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裏,巴黎都會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個不固定的盛節。”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傢、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1923年發錶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曆歐洲各國。1926年齣版瞭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彆瞭,武器》的問世給作傢帶來瞭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奬。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奬。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自殺。 海明威去世後發錶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産生深遠的影響。
1 海明威或许是被误解最多的小说家了。比如说吧,讽刺的1954年,奥斯特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这段评语,以及那著名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打不垮他”,为海明威贴上了“讴歌道义胜...
評分 評分一 状况不济时,人对于昔日,隐约会牵扯精神的丝缕。海明威写此书时,多少有此心结。虽然三年前已将诺奖纳入囊中。可他清楚,最好的状态已经不再了。那时似乎各方面都很糟:精神,写作,情感,身体,都有,又不全是;可哪一方面先陷入的呢,谁知道。之前去非洲打猎,飞机失事,...
評分“春天一到,即使是虚假的春天,一切忧虑随即消散。” 上海的2月,气温突然飚升至24度,潮热的空气让人困倦。我虚弱地出汗,想起海明威巴黎回忆录中的句子。因为那年巴黎的冬天阵阵寒雨,春天几遭不测,故有是语。 1921至1926年,海明威在巴黎,年轻,贫困,欲望(不止是食...
評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没有写自己去过巴黎圣母院。唯一的一次写去卢浮宫,是拉着菲茨杰拉德去比那活儿的尺寸。要说刻薄,这本书堪称“刻薄之书”,海明威嘲讽有恩于他的斯坦因,extraordinarily mean and cruel to Fitzgerald。不过海明威不光刻薄也NB, ...
對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的描寫印象最深刻,像是兩個孩子一般。把海明威養的貓翻譯成F.噗斯好萌,隻是感覺除瞭喜歡貓之外對他的好感度又降瞭點。
评分就是流動的盛宴,名字怎麼像機器翻譯
评分本書完稿於1960年,1961年海明威自殺,但是在本書中依然讀到的是海明威的自負、自大與驕傲,他毫不掩飾對菲茨傑拉德、斯泰因等人地揶揄與調侃,並且在書中絲毫讀不齣一點絕望和軟弱。拋開海明威的自滿不說,或許他就是這樣一種人,絕不會將弱點暴露在彆人麵前,也不需要彆人的憐憫,其實我對他這種秉性還是蠻欣賞的。
评分小時候買到這本書以後特彆喜歡,但再看其它海明威的迴憶錄似乎又沒有這種喜歡的感覺瞭。後來纔發現句子的優美感原文是沒有的,是翻譯把它提升瞭,這很少見。
评分不是很喜歡這種散文的風格,也許是對於那時候的文壇還不夠理解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