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杜维明 儒家 中国哲学 随笔 哲学 文化 迈向“自由之门”的儒家 政治哲学
发表于2025-02-15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第二部。杜维明70年代初短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1971-1981年转赴伯克利,《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所收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伯克利十年,也是杜维明自动选择了一条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在伯克利执教和研习的十年。
海报:
杜维明
第三代新儒家代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并曾应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邀请参加为推动文明对话而组建的“世界杰出人士小组”。先后求学东海大学、哈佛大学,受教于牟宗三、徐复观、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学者。1981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1996年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08年创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杜维明把自己“看作一个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将儒家文化置于世界思潮的背景中来进行研究,直接关切如何使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接轨,勾画了当代新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在东亚和西方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
提及儒家和中华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悲怆的感觉,似乎有着巨大的鸿沟与断层。我们斩断了自身的传承,输了西化的血脉,换来了“现代”和“文明”。但若不这么急功近利,转进来去反思自己的文化积淀,是不是还大有可为?若没有满清入侵,中华会不会自主革新?儒家在继宋明理学之后会不会迎来第三个高峰?中华会不会衍生出专属于东方的新文明?而在我们这一代都几乎全部西化了之后,是不是还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基因,又能不能从中觉醒出一些专属的血脉来?
评分杜维明的随笔,要远比他的论文和演讲流畅,可以说新儒家能够普及全依靠杜维明这张嘴和这支笔。这本书主要是杜维明在美国任教期间的一些随笔,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调试问题,也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转型问题。因为载体大多是报纸,所以文章浅显可读,是传播学很好的研究样板。
评分并不是说作者不好,只是这点东西也拿来出书,实在有失水准。
评分小册子。对“非经体认,不成原则”很赞同。还有,“人类心灵的空虚并不能靠理智所获取的新知识来填补。”一种体验+超越性的宗教/哲学共同体的建立。
评分随笔散文,但非常耐读。杜维明说,从严肃的普林斯顿移师更普罗大众的伯克利,整个人有大解放大自在的感觉,可谓非常精准了。杜维明看到了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我想,这是他日后很多观念萌芽的动机所在吧。
1962年,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人获得燕京学社的奖学金,脱下军装,从宝岛台湾飞赴哈佛大学求学。当时的他,恐怕想象不到日后自己将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 刚入哈佛时,寂寞、凄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日日夜夜向年轻的心灵袭来。有教授劝他改行,因为在美国研究历史和中国哲学...
评分1962年,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人获得燕京学社的奖学金,脱下军装,从宝岛台湾飞赴哈佛大学求学。当时的他,恐怕想象不到日后自己将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 刚入哈佛时,寂寞、凄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日日夜夜向年轻的心灵袭来。有教授劝他改行,因为在美国研究历史和中国哲学...
评分假如生活在孔子的时代,儒学更多时候是鲁国的学问。那个时候,读懂孔子就足够了; 又假如生活在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已经不仅仅是鲁国的学问。此时,儒学是中原大地的学问。只是读懂孔子可能就不够了; 现如今,我们已身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已经渗入中国乃至东亚生活的...
评分1964年伯克利校园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 FSM)是美国大学生政治自觉、非裔民权运动、全国反越战斗争最具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事件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和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八大名校的差异至少有三点。它是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
评分1964年伯克利校园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 FSM)是美国大学生政治自觉、非裔民权运动、全国反越战斗争最具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事件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和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八大名校的差异至少有三点。它是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